黑茶制作技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
“长盛川”是湖北青砖茶的老字号品牌,创始者何氏家族1368年从江西迁徙到湖北,潜心制茶、贩茶,在长期边茶贸易中,摸索积累了青砖茶的发酵制作工艺。经过长期精心准备,2013年,长盛川湖北青砖茶第19代传人何建刚在宜昌正式成立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传承长盛川湖北青砖茶制作工艺,新建长盛川湖北青砖茶叶基地。 2021年5月,“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Ⅷ-152,保护单位: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11月,“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与国内40多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一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长盛川湖北青砖茶制作技艺及其产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工艺价值、经济价值,同时还有重要的保健功能、文化交流和传播功能,也是民族交往和团结的纽带。
夷陵版画
夷陵版画胎于中国现代创作版画,受益于农民画和年画,融汇了中国民间美术的木雕、石刻、剪纸、印花、刺绣、皮影等,逐渐形成了夷陵版画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创作题材的地域性、创作队伍的平民性、构图布局的别致性、造型特征的变异性、雕刻技法的独特性、拓印技法的科学性、染色技法的任意性。从纸面画稿、复印转稿、雕刻、染色、印刷……一步一步,创造出了一幅幅地方特色浓郁的动人之作。
截至2012年,夷陵版画作品在省以上展出500余件,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200多件,全国获金奖作品3件,银奖2件,铜奖5件。1994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绘画)。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青岛市、武汉展览馆等地展出。受到广大观众和业内知名专家的高度赞誉。
土家精细竹编技艺
竹编源于实用和审美的双重需求。五峰人就地取材,将竹子编织成各式各样的劳动用具和生活用品,背篓、提篮、卷帘、巴斗……这些竹编制品不仅是土家人重要的生产资料,也装点着日常生活。传统竹编包括但不局限于起底、编织、锁口等工序,以经纬编织法为主,穿插各种技法,如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
如今,匠人们努力尝试将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融入竹编制作中,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的作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凤英,利用自己发明的具有国家专利的分丝工具,将一厘米宽度的竹篾分成48根细丝,用以编织黑白分明的竹编画,成品轻若蝉翼,如绢似帛,具有极高收藏价值。她编织的竹编书法《兰亭序》被湖北省工艺美术馆收藏,《隐形观音》入围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
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胡长心用精细丝篾编织扣瓷茶杯、扣瓷茶盅盏,纹路细腻,表面光洁,手感圆润。他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科技学院合作,探索竹编文创之路,并将竹编技艺带进广阔的研学课堂。
枝江布鞋制作技艺
生育送“祝米鞋”、结婚做“压箱鞋”,送公婆“传茶鞋”、谢媒人送“跑路鞋”,庆寿做生送“长寿鞋”……枝江布鞋有着历史悠久的人文沉淀,几乎贯穿所有的人生礼仪,根据季节、性别、款式、花色的不同,多达40余个品种,满足不同季节和穿着场合的需要。多年来,枝江民间手工布鞋因其穿着轻便舒适、吸汗透气不羁脚的这一朴素的实用特性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枝江布鞋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枝江民间手工布鞋因其精美的制作工艺、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了人们争相追崇的民间手工艺术品,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养生礼品、全国乡村特色产品。
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同样是值得一品的旅行元素来宜昌,感受非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