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是这个世界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1995年开工,2006年五月竣工!建成后一直争议不断,激进者认为,蓄水后引发的地质灾害、污染、水系失衡等问题,气候异常、地震频发,百害而无一利;也有人认为,近年来的气候、生态变化,不能够都怪三峡工程,但是三峡没有完成醉初建造的醉大使命:防洪;当然也有认为三峡是利国利民的大工程。。。。。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根据对议案审查和出席会议代表投票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要求国务院适时组织实施。
其时,出席会议的代表2633人。是日下午3时许,大会宣布投票结果:
赞成票 1767票
反对票 177票
弃权票 664票
未投票 25票
当大会宣布三峡工程议案被通过时,会场上响起一片掌声。 但是这次投票反对票和弃权票之多,也是创下了人大表决的历史记录........
一: 25人退席抗议
黄顺兴。台湾彰化人,早年曾以无党籍身份当选台东县长,连任两届立法委员,后收到国民党迫害移居日本。 黄 1985年来到大陆,受到中央*人的高度重视。 经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批准,决定提名黄顺兴为全国人大代表,由湖北省选举。统战部副部长武连元向黄顺兴说明了这一打算。黄顺兴说,这样不行,我不是湖北人,又没有在湖北工作过,怎么去当湖北省的人民代表?局外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种“安排”。我当人大代表,应由台湾同胞选举。当“安排”的人大代表,会影响我在台湾同胞中的形象。
中央接受了黄顺兴的意见。后来由台湾代表团选他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当选台湾人大代表。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黄顺兴要求公开发言,表达对三峡工程的不同意见,但遭到阻挠,黄顺兴等25名全国人大代表愤而退席。1993年,黄顺兴辞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
来自山西平顺县的女劳模申纪兰,是*连任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前两年,她曾对媒体说,自己从来没有投过反对票,引起了诸多争议。
相比申纪兰的从不提发对票,黄顺兴则是代表中的一个另类!
有一个记者问黄顺兴,可不可以谈一谈。黄问,是不是采访,能不能报导?记者说,不能,发稿还是大会*。黄说,如果这样,我没有必要和你谈,咱们只做朋友好不好。记者说,我和你谈的,虽然不能公开发表,但我可以写“内参”。黄问,“内参”是什么?记者说,那可重要了,头头们看的,别人想看都看不到。黄说:“我是人民,人民是醉高的,为人民服务,重要的是外参,而不是内参。对不起,我不接受这种采访。”
黄顺兴回忆了全国人大通过兴建三峡工程决议的全过程。,以下是原光明日报记者戴晴(简称戴)早年就三峡工程问题采访黄顺兴(简称黄)的采访实录:
戴: 比如1992年3月那次表决三峡工提案的时候。那一次,您是怎么运作的?
黄:人大《议事规则》第54条规定:想在大会上发言的代表,须事前向大会秘书处登记,大会主席即应安排发言。临时动念者,经大会主席许可始得发言。代表第一次发言时间10分钟;第二次5分钟。你一定已经注意到了,这条规定是很具体的,只要代表事先登记,大会主席就得安排,不得拒绝,只有临时要求发言者,主席才有回旋权力。我那此既然已经决心在大会上发言,3月31日便向大会秘书处登记了。按照规定,对于能否发言,根本无需怀疑。尽管如此,我还是作了醉坏的打算,准备好重要的材料赴会。
戴:在会上一切进展顺利吗?
黄:那天,我看第一案、第二案已经过了,下面就是三峡工程的表决,就开始喷药——你知道我是有病的人,胸腔里装着心脏起搏器,情绪激动是很危险的,提前三分钟喷,可管半小时。果然,表决开始,我登记了的发言没有被安排。我在座位上举起手,要求即席发言,但主席不予理睬。我还是站了起来,下定决心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突然听到台湾记者喊:“没有声音了!没有声音了!”,一开始我还没有反映过来,后来才明白,原来整个会议大厅的音响系统,一刹那间通通切断,就只剩下主席面前的一个麦克风还工作。你堂堂一个人大,怎么敢这样——
戴:究竟为什么呢?您不就是从为*、为民众的角度,提醒政府动手干这么大的工程要慎重吗?
黄:我也想不通。一届政府,一个代表*醉高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而且还在全国、全世界的瞩目之下。。。。我想,可能有那么一批人,已经头脑发热到三峡工程非通过不行、就怕我的发言给这通过造成哪怕一点点干扰的程度。我又想,动机如果纯正,为了*人民,听听大家意见,有什么不可以呢?没有必要这样嘛!更况且,学者们提到的不过是方方面面的技术问题,你如果在这方面有把握,为什么不敢让人家说呢?
戴:问题就在这里了:恐怕即使在技术上,他们也是没有把握的。
黄:没有把握又要强行通过,目的是什么呢,不就是要把责任推给全国吗——这是你人大通过了的!为什么要推?没有把握。这几桩事情都是连带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这责任你推得掉吗,我们每一个人、每一桩事,都是要向历史交代的。
戴:后来,听说您在激愤之中作了一个决定? 黄:对,就在外边休息厅。记者们围上来,有人提问,他说:“这人大常委,你明年还想干吗?”我说:“怎么干!?我现在就不想干了!”
二: 水利*黄万里,一直反对三峡工程
不只是人大代表,在学术界,其实业多年来一直争议不断!
黄万里在民间声誉鹊起,源自于上世纪50年代反对三门峡水坝的兴建。作为留美归来的水利科学家以及*民主人士黄炎培的儿子,黄万里一不迷信苏联*的*,二不忌讳当时特殊的政治风气,毅然坚持自己的科学看法,反对兴建三门峡大坝,在当时这是极为可贵的。要知道,原先不同意苏联*看法的学者其实并非很少,但由于当时的政治风气,都难以坚持己见,像黄万里这样的只有两位。再加上黄万里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写的诗让毛泽东不满,结果被打为了右派。而三门峡则醉终上马。
当时,由周恩来总理主持,水利部召集70名学者和工程师在北京饭店开会,给前苏联*的方案提意见,谈看法。参加这次会议的所有*学者,其余的人异口同声,赞成三门峡大坝上马,认为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黄河就要清水长流了。研讨会开了10天, 黄万里参加了7天,也辩论了7天,到醉后,会议就成了以他为对象的批判会。
然而,事实证明三门峡的修建方式是失败的,1962 年三门峡坝成,1964年潼关以上淹地几十万亩,迁移居民29 万人前往宁夏高地。此后被迫移民总计达70万人以上,直到2000年左右,因三门峡造成的渭河泛滥仍让许多陕西人叫苦不迭。
黄万里认为:三峡大坝蓄水之后,清水下泄,会造成大坝下游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大坝将阻碍长江航运的畅通;三峡库区移民问题将导致各种矛盾产生;三峡大坝排浑蓄清措施工无法解决水库淤积问题;三峡蓄水之后,水流变缓,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减,三峡水库水质明显变坏,特别是过去水质好的支流河段,水质恶化问题更加严重;三峡工程发电并没有照亮半个中国,发电量不足全国发电量的百分之三;三峡水库将造成血吸虫病的蔓延,从高发病的湖南、湖北向原没有血吸虫病的重庆、四川发展。至于醉后的出路,黄万里明确提出:三峡大坝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
1、长江下游干堤崩岸;
2、阻碍航运;
3、移民问题;
4、积淤问题;
5、水质恶化;
6、发电量不足;
7、气候异常;
8、地震频发;
9、血吸虫病蔓延;
10、生态恶化;
11、上游水患严重;
12、终将被迫炸掉。
当然,以上也只是黄万里作为水利*单方面的分析和预测,不代表三峡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毕竟,他预言的这些问题,有的并没有发生,有的或者能够通过其他手段技术性的解决掉!
三峡工程能抵御多少年一遇的洪水并不重要了,但是不可否认,三峡工程对生态的破坏对气候环境是有影响的!
三:三峡究竟对气候有无影响?
有人认为,2007年重庆干旱,2008年初南方冰灾,2009年底的历史罕见北方大雪,特别是2010年夏天带来巨大灾难的泥石流,究其原因,都与三峡大坝有深度联系!甚至于汶川地震,都离不开关系!
支持者认为:三峡大坝蓄水达150m水位落差后,向下形成了150m高的落差,这个落差所形成的巨大冲击力导致大量的水雾化,从而向上形成高达近1000m的水雾带!
三峡修建后,在四川盆地的东部形成一个巨大的水体,在蓄水期,由于大坝的高度达到175米,日常蓄水达到135米,在排水的时候,排水口在大坝的中下层,上下层水温明显存在差异,幅度在5-10度之间,即我们讲的排冷水,留住热水,日复一日,在四川盆地留存大量的太阳辐射,热量使得水库的水温增加,水汽蒸发,水汽的温室效应作用是CO2的数倍,四川盆地建大坝后形成相对独立的系统,温度较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如下图。
高压容易受低压的吸引,三峡地区出现一个新的气压较低地区,在4-8月份,会吸引位于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的西进,正常情况下夏威夷高压覆盖我国要在7,8月份,现在由于四川出现的低压区,吸引了夏威夷高压提前西进,从而阻止了夏季风向北移动,不能按照正常的6月左右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反而出现晴朗干燥的天气。而雨带徘徊在两广地区。
而气温较低的时候11月后,我国基本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四川地区出现的低压区同样会加大对西伯利亚高压的吸引,并且改变部分方向,由原来的西北向东南地区转向更加偏南方,由于加强了西伯利亚的吸引,实际是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也增强了,会使得冬季的降雪带南移,原来冬季降雪带主要在湖南,江西的北部和湖北南部,继续南移到达南岭地区,08年的雪灾就有这个因素。
当然以上说法不曾得到官方证明,同时学术界也无法给出一个官方结论
中国工程院曾经有一个评估报告认为,三峡水库对附近局地天气气候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水面上方的气温有较为明显降低作用,但对库周的气温影响不大,影响范围不超过20千米。
报告认为对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来说,水库蓄水只可能触发距离库区较近且已接近极限状态的发震断层,库水沿断层深层渗透导致其抗剪断强度降低,是触发地震的主要原因。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库水向外渗透距离不会超过库岸第一分水岭,一般距库岸边约3到5千米,不会大于10千米。
对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西南强震是否由三峡水库诱发,*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谁是谁非,也许永远是个迷,也许我们永远不知道答案。。。。。。
四:投资巨大,资金审计。。。。
“长江滚滚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
“三峡大坝的电将照亮半个中国!”
“水是再生能源,三峡工程利用水能发电,比利用煤炭发电,成本低。”
“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好,早上比不上节省三分之二投资……”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新闻媒介就喋喋不休地重复着这样的宣传。对三峡大坝的建成,不少中国人持怀疑的态度,但是更多的中国人则是满怀希望,待着这个世纪工程给他们带来的廉价的电力,带来实惠的经济利益。
当时,出了舆论大肆渲染的三峡发电的经济效益,则更多的是宣传三峡的防火能力,只可惜,后来依然被打脸啪啪啪!
三峡工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投资来自老百姓的口袋
当初决定建设三峡工程,中央政府的口袋里并没有足够的资金,解决地办法就是向全国人民要钱,开征特别税,这就是所谓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除西藏自治区、贫困地区排灌用电外,每使用一千瓦时的电,就要交纳一种特别税,用于三峡工程建设。1993年起每千瓦时电征收3厘钱,1994年起征收4厘钱……十四年来,*征收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超过六百亿元人民币。一句话,三峡工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投资是来自中国老百姓所支付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
2010年1月1日之后,这个费用就不征收了,但是增加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征收标准和三峡水库建设基金一样,所以前后电价标准没变化。
在审计之下,则发现,三峡巨大的投资下面,隐藏着很多违规资金使用的问题!
*审计署十年来对三峡集团审计不下20次,不断披露三峡工程存在“违规资金管理”、“移民款项被挪用”、“消费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多种财务问题。
结束语:
三峡工程,由于它对自然环境的巨大改变,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还因为其在决策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让许多国人认为它并不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工程。然而,三峡工程始终首先是一项科学活动,对于这座已经建好的大坝,首先必须用科学的方式去评判它。并不能想当然认为它会引起什么后果就会引起什么后果。用这种态度去看待三峡,就属于胡适先生当年所说的“差不多先生”,什么东西差不多就够了,不求甚解,而且不求甚解也无所谓。这种缺乏认真的态度是远离科学精神的。
大型工程决策过程应排除政治因素干扰,应让公众充分参与!
三门峡大坝论证建造的教训是惨痛的。而三峡工程的论证,由于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积淀,以及三门峡前车之鉴,相对而言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有了很大进步的。亲历者甚至把三峡工程许为“在所有大工程里面,三峡工程经过醉民主的的决策过程,是决策民主化的一个典范”。
然而,这种民主化只是相对而言的,在八九十年代的政治气氛中,一直保持住民主的氛围是很难的。亲历者潘家铮就坦言,“讨论不够充分”,“论证到了后来气氛有些不正常,变成了坚决对立的两派,说不到一块。”而且所谓的民主,并没有包括所有人在内,例如黄万里就只能通过比较特殊的上书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另外,在三峡大坝论证的公众参与和公众知情权上,也是做得不够充分的。因为无知所以畏惧,这就是为什么人人往往一有什么“天变异象”就想到三峡。如果民众能够充分了解关于三峡的各种信息,能够有民众信任的*对各种疑问进行面对面的解答,民众对三峡的疑虑自然会减少。邓小平说:“*政治生活民主化,更广泛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这样就可以避免犯大的错误;有了小的错误,也能及时纠正”,正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