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古战场是猇亭的宏大叙事

   2023-11-13 1180
核心提示: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写尽了古战场的荣与枯、艳与寂。令人不解的是,这首诗的所写地被大多数工具书和古诗选本安在湖北黄石,因为黄石正好有西塞山。对此,对三国史有专门研究的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王前程很多年前就撰文说,“楚之西塞”鄂西宜昌才是刘禹锡诗作歌咏之地,将黄石西塞山同刘禹锡诗作联系在一起实属想当然的解释。

王前程教授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一是《西塞山怀古》所述时令与诗人游历鄂西宜昌的时间吻合。据推算,他游览夷陵一带的时间应在八月下旬左右,正是秋意正浓的时节。宜昌为丘陵地带,长江、清江、沮水、漳水等河流流经境内,温湿多雾,适宜芦苇生长,《西塞山怀古》所述“故垒萧萧芦荻秋”的情景与刘禹锡游历夷陵西塞的时令物象十分吻合。

二是黄石西塞山并非三国时期吴国的江防前线。夷陵地区是吴国西部防务的重点之重点,铁锁横江的设防也只能设在这里,不可能后退一千二百里跑到黄石西塞山去设防,把黄石西塞山说成是吴国江防前线实属无稽之谈。

三是黄石西塞山不可能是晋、吴水军决战的古战场。既然吴国后期的江防前线已经转移到夷陵地区,吴国军事家们又制定了“如(夷陵)有不虞,当倾国争之”的战略决策,那么晋、吴水军最大可能的决战之地应在夷陵。按当时的逻辑,不可能跨越数个辖区跑到一千二百里之外的黄石西塞山去设置横江铁锁。

之所以澄清这个被张冠李戴的史实,是想说,三国文化资源独特而稀缺,特别抢手。猇亭是虎牙山的所在地,也是夷陵之战的重要战场,所以猇亭三国古战场很早就建成了,吸引了八方来客。据猇亭作家杨子峰的文章《寻根猇亭》所述,猇亭之名也是拜三国所赐:作为地名,西汉有“猇县(侯国)”,隶属青州济南郡(郡治今山东济南市),为县级行政区名,东汉有“猇亭”,隶属青州济南国东朝阳县(今山东淄博市邹平县),为亭级行政区名,刘氏侯国故地。刘备晚年长期征战荆州、益州,远离故乡,思念亲旧,便将北方先祖故地之名迁移至南方,宜昌猇亭由此诞生。“以这种方式昭示和渴求平安顺遂、政权昌盛长久,在汉末三国时期很是盛行,如孙权改鄂县为武昌,曹丕改西城郡为魏兴郡等。”杨子峰说。

三国猇亭古战场风景区与宜都市荆门山隔江相望,318国道与长江夹境而过,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此外,还发生过白起烧夷陵、公孙述架浮桥、西晋炬东吴、樊猛斩萧纪、围郑救安蜀、杨素破陈、唐军夜袭萧铣、吴三桂兵败夷陵等著名战役。

该景区以三国军事文化为主题,以吴蜀猇亭之战为背景,以临江峭壁古盐运纤道、清同治碑记为景点主轴线,并加持有自然景观虎牙山、虎牙滩,人文景观清代同治碑、盐运纤道,新建景点楚塞楼、兵寨广场、擂鼓台、千年古井等。

近年来,景区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首批“宜昌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等称号。2022年11月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经过近两千年的代代流传,猇亭民间存留着大量的三国传说,猇亭三国传说也入选了省级非遗名录,他们还编出《猇亭三国传说》专著,并作为校本课程进入课堂,今年已过古稀的石从桂老人就是主讲人之一。1973年,石从桂从部队退役回来,通读《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与三国有关的书籍,将三国时期发生在猇亭的吴蜀夷陵之战的章节,与猇亭的实际地理位置相对照,调查走访有关猇亭之战的民间传说,进行挖掘整理。先后走访高龄老人70余人,整理猇亭三国传说故事十多篇,实地踏勘传说遗址20余处。记者看到,在猇亭古战场景区大门内,有著名大将傅彤的塑像,他为了掩护刘备撤回,在宜昌马鞍山一带,被吴兵包围,他一个人力战数十名,最后,战死在马鞍山下。景区内还有八步崖、遗恨洞、屯兵洞等传说遗迹。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