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宜昌如何作答绿色问卷?

   2021-04-26 3540
核心提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重庆破题、在宜昌立规。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发表系列重要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重庆破题、在宜昌立规。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发表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三年来,宜昌牢记殷殷嘱托,扛起历史责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制度设计如何着手?

立规定向 守护清山绿水

春雨初歇,江豚宝宝依偎着妈妈,在碧波中嬉戏跳跃,追逐鱼群。滨江公园,观豚、拍豚的市民亦成为风景线。

从“难得一见”,到“每天都见”,这幅生态美景,来之不易。

宜昌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划红线、立规矩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保护长江母亲河的答题意识,从政策、规划和制度入手立规定向,倒逼绿色发展,统筹长江大保护。

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

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

立规矩,用好地方立法权,颁布实施《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谋划长江宜昌段生态蓝图,编制实施《宜昌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宜昌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修复及绿色发展规划》《宜昌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宜昌磷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等多个规划,建立比较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开发上线。

划红线,对产业布局、城镇建设、资源开发等实行强制性管控,划定生态管控“三线”,其中生态功能红线区占全市国土面积49%、大气环境红线区占16%、水环境红线区占33%。对不符合“三线”管控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严格生态功能红线管控。划定化工产业优化提升区、控制发展区、整治关停区和禁止发展区,严控化工产业空间布局,沿江1公里内禁止新建化工项目和化工园区,禁止在园区外新建化工项目。

发展难题如何破解?

“关改搬转” 推进绿色发展

登高凭栏,人人都看到宜昌“化工围江”的困局,可谁敢拿“支柱产业”、“吃饭产业”开刀?

宜昌选择壮士断腕,正确处理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分类施策、压茬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推进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为破解“化工围江”,宜昌在长江沿岸率先启动化工企业搬迁整治、产业转型升级,搬出长江红线、守住安全底线、升级质量高线,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安全化、国际化发展。对134家化工企业“一企一策”实施“关改搬转”,目前累计完成“关改搬转”119家,正在搬迁入园15家。高标准规划建设宜都枝江2个专业化工园区,入选国家绿色工业园区行列。出台《化工企业搬迁入园配套政策》,3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符合环保安全标准化工企业搬迁入园,决不搞空间上简单迁移,确保企业在搬迁中实现转型升级。

经过三年攻坚,化工产业从伤筋动骨到脱胎换骨,成功实现“V型”反转、“破茧新生”,全市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36%以上。2018年11月,国务院通报表彰宜昌破解“化工围江”典型经验做法。2019年7月,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沿江11个省推广宜昌市破解“化工围江”典型经验做法。

加快工业技改升级。出台《深化工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30亿元股权基金,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内生动力,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从低端向高端跨越,促进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目前,已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近2500个,规模企业技改面从三年前7.1%扩大到81.3%,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1.8%提高到61.5%。成立磷石膏综合利用创新中心,每年设立2000万元磷石膏综合利用专项补助资金,全市磷石膏综合利用产能达到600万吨/年。

统筹举措如何高效?

系统治理 确保清水入江

保护长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科学施策综合治理。宜昌将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行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四水共治”,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三年来,纳入国家、省“水十条”考核的9个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考核要求,水质达标率、优良比例均为100%。

全域复绿建设生态廊道,坚持“四季挖窝、三季种树”,统筹实施长江干流岸线生态复绿、公路绿色通道提升、关停废弃矿山复绿等全域生态复绿六大工程。以增色添彩、生态提质为重点,实施城市彩化工程,建设花园城市,让市民开窗见景、出门见绿。三年累计全域复绿面积5.27万亩,长江干支流岸线复绿293.6公里;新建城市绿道322公里、“美丽宜道”2000余公里。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查。

水岸共治加强系统修复,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坚决守住山头、管住斧头、护好源头,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统筹推进“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生态治理工程,努力为长江“留白”,为发展增绿。持续开展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非法排污口“三非”专项整治。取缔非法码头216个,71个经营性港口码头实现“岸电工程”全覆盖;封堵或挖断下河道路36处,清理整治堆砂场14处;封堵长江沿线入河排污口26个,自然保护区内入河排污口全部取缔。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县城、乡镇全部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实施醉严“禁渔令”,全面取缔湖库网箱养殖。成功获批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试点,57个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56.3亿元。

创新机制探索环保新路,创新环保执法模式,组建环保综合执法队伍,实行跨行政区、跨流域综合执法,强力打击环保违法行为。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将黄柏河流域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与对沿线县市的水生态补偿资金分配和磷矿开采计划挂钩,水质达标的得到资金补偿,不达标的则要补偿对方并减少磷矿开采计划。创新资源管控办法,磷矿利用实行两端管控,将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与磷矿资源配置计划挂钩,从2018年起年磷矿开采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到2020年底有效采矿权压减到40个。创新用能源权使用办法,出台《宜昌市用能权有偿使用办法》,对新上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用能实行用能权差别化有偿使用,对关停企业用能权由政府收储。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推行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民间团体模式,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创新山长制,对城区保留山体分片包干、限期修复、长效管护。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好绿色发展答卷,宜昌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继续探索经验、贡献力量。

本文转自:三峡晚报全媒记者张元媛 何凡 谭廷 邓云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