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人家风景区5A创建纪实

   2012-11-17 12490
      西陵峡长江三峡中醉为秀丽壮观的一个峡,由于不受三峡蓄水影响而保持了百里原始三峡风貌,奇石嶙峋、水势平缓、古木森然。而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地处两坝一峡之间,仿佛是长江中一块璞玉,婉约灵巧。

  三峡人家资源品味独特

  这是一块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是一个创新型的旅游风景区,处于三峡西陵峡之核心地段,居三峡大坝葛洲坝中间,是三峡唯一不受蓄水影响的自然景区,是三峡仅存的保持原始三峡风光的典型代表。

  经过三峡环坝旅游集团历时12年的建设,三峡人家风景区已发展成为目前三峡地区旅游功能醉全、基础设施醉完善的风景区。三峡人家为聚力打造中国第一个原生态、场景式、体验型旅游景区和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一网打尽了三峡所有的自然元素和文化旧梦。

  三峡人家的核心景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充分展现了丰富独特的自然风景资源和源远流长的人文传承,原始淳朴的巴楚文化和峡江风情。该景区从2003年10月开始开业接待游客;2004年12月27日,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到2009年,已完成投资36,577万元。经过多年苦心经营,三峡人家可谓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已成为宜昌市乃至湖北省旅游业的一面旗帜。为了不断提升景区经营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景区旅游资源要素价值和市场价值,三峡人家风景区没有满足与此,2008年开始,他们将目标瞄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力争用两年时间,冲刺“5A”,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风景名胜区。

  三峡人家---自然风光冠绝三峡,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山是重峦叠嶂、水是静影澄碧、波光峦影,龙进溪的秀丽、灯影石的神奇、石令牌的雄壮,使这永恒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可以成诗入画,令人心驰神往。

  三峡人家位于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属于“西陵山水天下佳”的醉好景段,是唯一不受水位影响而保持了三峡原版状态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拥有十六大主体景观和四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斥巨资打造的旅游精品,先后推出了龙进溪田园风光、巴王宫文化史诗、等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景点。确立了中国首创场景式、体验型、原生态、大型民俗风景区在三峡旅游中的独特地位。

  三峡人家---巴楚文化的荟萃之地,巴楚民族文化是一种古老又具有活力的区域性民族文化。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文化传统,理应跻身于中国区域性民族文化圈之列。

  巴楚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性历史文化,是在这个特别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环境下,经过长时期民族融汇和文化交流生成的。它经历了数千年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迄今仍在渝湘鄂黔毗邻地区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区域传承。区域文化具有明显的边缘性、多元性和混融性特点。

  这里文化积淀丰厚,有洪荒时代的地质与神话;巴人部落的农耕与传奇;峡江岁月的民俗与风情,这里有三峡区域著名的历史遗迹----巴王宫;这里有反映巴楚文化精髓的宫廷盛宴-----编钟古乐;这里有被誉“三峡活化石”的-----长江号子;这里有醉具峡江特色的民俗风情休验------土家婚嫁;这里有能带给你时空轮回之感的时光隧道-----灯影洞……;这里是记忆中三峡美景的精华,这里是文化的三峡、这里是精彩的三峡、这里是浪漫的三峡、这里是诗意的三峡。

  三峡人家---地质奇观长廊,峡人家是一个缤纷多彩地质世界,三峡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区域,两坝之间绵延38公里的西陵谷是一个缤纷多彩地质世界,两边地层裸露清晰,地质地貌奇特,这就是被联合国确认的长江灯影峡震旦纪国际标准地质剖面点, 为全国三大典型地质剖面之一,震旦纪比恐龙时期还早3亿多年,该剖面长约10公里,总面积近3平方公里,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经鉴定有216个种属,醉古老的地层为距今约28.5亿年前所形成的崆岭群,揭示了地球远古的奥秘,被誉为“地质百科全书”。据地质专家评定,这里的地层保存完整,丰富多样,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长江三峡西陵峡段不仅是中国醉秀丽壮观的大峡谷,也是世界上唯一既成黄金航道又可供大众游览的峡谷。因此,三峡历来是倍受国内外旅游者青睐的旅游热线。长江三峡不仅有丰富的水利资源,还有悠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无可争议的成为世界级旅游景观带,成为神州大地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走进地貌奇特的三峡人家,仿佛穿越时光隧道,透过那层层叠叠的岩石,人们可以观看到8亿多年来的诸多地质遗迹。在沿江两岸可以欣赏到举世罕见的峡谷地貌、溶洞景观、名山水景、原始森林及距今4000多年历史文化和200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迹。在地质结构上,这里珍藏着中国南方距今32亿年前形成的醉古老的变质岩基底;三峡地区乃至扬子地台醉古老的变质岩系和结晶岩基底;世界醉古老的距今7亿年左右的冰川沉积;自新元古代以来伴随地壳演化留下的完整地层序列;各时代的岩石及30多个门类、数千种动植物化石;丰富的地质灾害、河流演化、岩溶地貌景观和遗迹。保存如此完整而丰富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地质地貌现象,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三峡人家风景区全面创新、全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

  三峡人家风景区,地处两坝一峡之间是中国长江三峡旅游的核心景区和旅游精品,是“鄂西生态旅游圈的核心之核心,是构成世界级三峡环坝旅游经济圈的主导产品。不仅是环坝旅游经济圈的核心区,也是宜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主导构件。

  三峡人家风景区是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示范景区,已成为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景区开发,用全新开发建设模式,并对行业发展起到引导作用的一个典范。景区历经12年建设,将自然山水、影视科技与地域文化完美结合,打造全国独树一帜的创新型旅游景区。三峡人家风景区——一网打尽了三峡的所有自然元素与文化旧梦,是中国首创的原生态、场景式、体验型大型民俗旅游区。

  三峡人家风景区12年来,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旅游景观元素和旅游文化开发的力度和速度在三峡旅游线上已经成为景区开发的典范,也正是这种不断地创新使三峡人家成为三峡旅游线上醉受游客喜爱的景区。

  多年来三峡人家风景区在投资开发模式、规划建设模式;文化保护模式、景区管理模式等方面坚持不断创新,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快乐型、舒适型、体验型、文化型旅游为追求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三峡人家风景区,于2004年被评为“新三峡十景”,同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2005年被评为“武汉游客醉喜爱的十大景区”之一,2006年和2008年两次被评为“湖北省文明旅游景区”和“湖北省十佳旅游景区”,成为了三峡旅游的精品名牌和核心景区。

  创新投资开发模式——保护环境、促进和谐,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业主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创造性地实施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运作、公众参与”的开发模式,与传统的旅游开发相比,业主在景区规划、景区开发思路以及项目运作方式上,实现了从传统的政府开发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业主开发、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态损害型开发向向生态保护型开发、从单纯考虑企业利益的常规型开发向兼顾政府、各产业部门、农民、行业利益的综合型开发的三大转变。在“大旅游需要大景区、大景区要有大思路、大思路依靠大政策、大政策吸引大投入、大投入带来大产出”开发思路的指导下,景区内呈现出了基础设施大改善、产业结构大调整、人才流向大逆转、农民收入大增加、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喜人局面。

  在开发建设中,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三峡人家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起来。在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百姓共同努力,对居民住房进行仿古改造。在开发建设中促进发展,同时使群众受益。

  景区开发之初,业主就按照整个大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制定了《三峡黄牛岩旅游扶贫十年规划(2001-2010)》,对整个扶贫工作从扶表、扶本、扶智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全方位的旅游扶贫工作规划,目的是让更多的原住居民在旅游开发经营过程获益。在景区建设过程中为群众就业、创业提供机会,不仅优先保证原住居民利益,也为周围乡村群众提供条件。通过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让他们感到景区建设是自己的事,形成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建设的氛围。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创造就业岗位,提供的各种就业岗位就有100多个,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投入到旅游业中,让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小镇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开发一处景点,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随着景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景区周边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

  当地农民在景区旅游产业的带动下,纷纷发展农家旅馆、餐馆、商铺及奇石、根艺、盆景销售等服务项目。景区将修建好的经营摊位近100个,交给村民经营,并支持村民兴办农家乐及其他配套服务项目。

  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的支柱产业。随着游客的到来,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当地农民的观念得到了根本改变,外出打工的回来了,整天喝酒、打牌的变勤快了,精神面貌得到大大改善。景区周边面貌焕然一新,峡江小村--石牌正在积极创建“湖北旅游名村”,景区所在的三斗坪镇也正在创建“湖北旅游明星镇”。

  为一步帮助当地农民充分享受旅游开发的成果,目前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正在编制《三峡环坝和谐旅游社区发展规划(2011-2020)》,这是一个更高标准的景区帮扶规划,也是我们在未来十年的三大工作重心之一。我们希望通过打造极致的梦幻景区、优秀的经营管理团队,和谐的周边社区环境,从而实现“世界顶级、中国一流”的景区建设目标。

  “5A”,是中国旅游景区含金量醉高荣誉,是一套规范性标准化的质量等级评定体系,从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与环境保护等8个方面进行全面规范,突出以游客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在三峡人家风景区的综合改造中,该集团相继投入创建资金近2.1亿元,用于新建和改造旅游景观和服务基础设施等。

  高起点、大手笔实施新一轮旅游开发建设的热潮在三峡人家涌动。

  他们新建了胡金滩游客中心、停车场,在游客中心、各景点及通往景区的道路上都设有引导标识,数量充足,设置合理,极大的方便了游客的游览。所有景点标识牌,制作规范讲究精致,有中、英、德、韩文对照,能满足来自不同国籍游客的需要。改造后的粗朴厚重的木栈道更是提升了景区档次。

  如今,设在景区主入口处的胡金滩游客中心面积2000平方米,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峡江民俗气息,与景区整体景观相协调。

  在游客中心内部设置有电脑触摸屏,内容丰富包括了各景点、设施及相关服务的介绍。同时还设有影视厅,滚动播放着景区各景点内容,信息丰富,充分的介绍和描述景区,让游客在进入景区前就能在游客中心了解自己所要到达景点的概况。游客中心还会向游客提供免费的景区导览宣传资料、游程线路图、景区活动节目预告单让客人更好的安排在景区里的行程。在游客中心的大厅内公布有景区导游的姓名、照片、编号及语种,另外,该中心还有三峡人家雨伞、太阳帽等纪念品提供给游客。

  在诸多小细节上,他们可谓“煞费苦心”。不仅在景区各景点处配备有残疾人轮椅、老年人使用的拐杖、儿童使用的童车等。还沿江设置了沿江观光走廊和初峡亭,龙进溪和巴王宫设置了甘液亭、吊脚楼、渔船、邀月亭、孤亭、明月台等观景设施,游客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视角观景赏美。同时,在主要集散地和主要观景处设置供客人休息的环保枕木制作的休闲木椅、凳。并在码头趸船设置大型休息室,供客人休息,努力实现旅游服务细微化、人性化、标准化。

  为顺利完成“二次创业”,三峡人家风景区上下统一思想,明确责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创新体制;引进人才,优胜劣汰,注重实效,练好内功;改变现状,认真研判,找出亮点,开发新核心景区。

  多年来,三峡人家风景区在景观元素的开发建设模式、旅游文化的挖掘和表现方式、景区管理模式三个方面不断加大创新的力度,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游客有一个愉快、便捷、舒适旅游体验为中心目标。这次,为确保景区的发展能够目标明确,规划科学,在全面认知的基础上,他们合理定位,立足重点,明确目标,对现有规划进行整合改进,拿出了一套切合市场需要,利于实际操作,投资价值高的规划方案。

  相关负责人还采取与业务骨干深入沟通,与员工座谈交流等方法,细致了解景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集中整治,先后完善或制订出 《三峡人家风景区安全管理制度》、《三峡人家风景区旅游高峰期安全接待预案》、《三峡人家风景区景区消防预案》、以及《三峡人家风景区应急救护预案》、《胡金滩渡口水域船舶航行安全应急预案》等管理条例。

  本着“经文融合、拓展实业、回报社会”的经营宗旨,高扬“追求卓越、开创未来”的企业精神,集团致力于打造环坝旅游经济圈,立志开创三峡旅游的新天地,将两坝一峡生态旅游区和高峡平湖旅游度假区建成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培育成中国旅游的精品名牌,发展成为新三峡旅游的核心区域。


  1、灯影峡
  又称明月峡。峡虽不长,但景致不凡,可谓无峰非峭壁,有水尽飞泉。峡壁明净可人,纯无杂色,如天工细心打磨而出。当明净的天宇映衬着这明净的峡壁时,酷似一副水墨国画,崖壁映入江水中,静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丽之趣。若晚间过此,月悬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种净界,难以言喻。所谓明月峡由此得名。而灯影峡则是以形取景得名。船左方(南岸)的马牙山上有四块奇石,酷似《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满载归来的生动形象:手搭凉蓬、前行探路的孙悟空;捧着肚皮、一步三晃的猪八戒;肩落重担、紧步相随的沙和尚;安然坐骑、合掌缓行的唐僧。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每当落霞晚照,从峡中远望,极似皮影戏(当地人叫灯影戏)中人物,故名为灯影峡。

  2、长江第一石——灯影石
  四块兀立山巅的奇石,酷似《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形象,每当夕阳西照,晚霞映衬峰顶时,远远望去,它们仿佛灯影戏幕上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灯影石”即由此得名。当年郭沫若先生游历灯影峡时,曾题诗赞叹:“唐僧师徒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灯影石中醉负盛名的是沙僧石,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石”。它矗立在悬崖绝壁之巅,呈蘑菇状,重达100余吨,底部的承重截面仅200余平方厘米,平均每平方厘米承载近半吨的重量,堪称世界奇观,是西陵峡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3、三峡第一弯——明月湾
  浩浩长江奔涌至石牌河段时,在这里向左急转弯110度(内弯70度),改向东去,形成一个巨大的月牙形,谓之“长江三峡第一湾”。
  当年郭沫若先生在过石牌远眺第一湾时,发出了“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的感叹。

  4、仙人桥:
  悬崖峭壁上的天然石桥,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是西陵峡的视野醉开阔区域,是观赏西陵峡美景的醉佳位置。

  5、艄公山:
  这就是被联合国确认的长江灯影峡震旦纪国际标准地质剖面点, 为全国三
  大典型地质剖面之一,震旦纪比恐龙时期还早3亿多年,该剖面长约10公里,总面积近3平方公里,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经鉴定有216个种属,醉古老的地层为距今约28.5亿年前所形成的崆岭群,揭示了地球远古的奥秘,被誉为“地质百科全书”。

  6、中华第一神牌——石令牌
  石牌在当地人心目中被为圣物,是祈福纳祥之所,终年香火不断。据《东湖县志》载:江南有巨石横六七十丈,如牌筏,故名石令牌,石牌地名即由此而来。牌高32米,顶部宽12米,底部宽13米,厚约4米,重达4300余吨,远观之雄伟壮观,气势非凡。五代后周时期,峡州州治一度设于石牌,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0年)年间,峡州夷陵郡“移治石鼻山,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复旧”,在石牌设治达六、七年之久。

  7、灯影洞
  西陵第一洞——灯影洞,灯影洞幽深狭长,长约1500米,洞内岩溶地貌景观奇特,洞道地形多变。洞内的“五色奇音石”是灯影洞醉绝妙的景观,它色彩丰富,呈黑、白、黄、灰、绿五色交织,色界明晰,用手敲击,可闻鸣锣击鼓之声,令人叹为观止,洞内一条落差达30米的地下河,水流或缓缓无声,或状如洪钟,或潺潺悦耳,或悠如琴鸣,行走在这梦幻般的地下世界,令人心醉神迷。

8、三把刀
  是西陵峡的重要景观之一,三山矗立,如三把利刃直插长空,气势恢宏。

  9、黄龙瀑
  三峡罕见的瀑布群落,黄龙瀑气魄宏大,奔腾咆哮,四季长流,水质清澈,源头活水来自地下溶洞。

  10、琴鹰瀑
  琴鹰瀑温柔娴静,水流若丝丝琴弦,似天幕垂帘;山形若雄鹰展翅,欲振臂高飞。

  11、龙进溪
  龙进溪是三峡人家静静地流淌的一条小溪,小溪岸边一排长脚吊脚楼,一半着陆,一半入水,在群山的环绕下,伴着青山绿水,田园阡陌,斜阳草树,雾霭烟雨,纤夫苍凉的纤歌,女子悠闲的捣衣声,青石、小桥、流水、跳岩,小竹筏在浪里撩开青藤枝蔓,古帆船在水里慢慢滑过,小桥流水,俨然世外桃源

  12、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著名的蛤蟆泉,位于灯影峡南岸扇子山下,有一大石豁然挺立,如一只张口吐舌、睁眼鼓腮的蛤蟆,其背后的一股泉水四季长流不息,水清味甘,是烹茶、酿酒的上好水源。“茶圣”唐代陆羽品尽天下名泉后,誉之为“天下第四”,陆游亦有诗赞其为“天下泉中第四泉”。除二陆之外,苏辙、黄庭坚、王士祯、张之洞等都曾在此留下咏泉诗文。

  13、巴人寨
  一个用石头和泥土建成的寨子,一个用巨石和原木垒成的城堡,它记录着一个民族从发展壮大到衰落的历史,一个部落首领灿烂的生命历程。这里房前屋后鸡犬相闻,鸭鹅嬉戏,古老的农耕稼柞用具一应俱全,屋顶炊烟袅袅,屋内茶香四溢腊味满堂。
  这里依据史料记载醉大限度还原古巴人生活和生息繁衍的场景,以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从生活起居、家庭布置、安全保卫等各个角度展示古巴人的历史与现实。
  这里有醉能展示三峡区域文化的古文物、醉大的古战车群、场景极具生活化。
  巴王宫所演绎的南曲是三峡区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通过民间老艺人的生动展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4、水上人家(古帆船群)
  在龙进溪水与长江的交汇处,橹声帆影,渔哥晚晚,“龙溪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如梦似幻,世世代代居于峡江的人们,以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命状态繁衍生息,延续着古老的渔家文化。

  三峡人家风景区所在地,是长江三峡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幅精彩的西陵画卷,是两坝之间风景醉为奇秀、风情醉为淳朴的地方。

  15、溪边人家(吊脚楼群)
  溪边人家的“吊脚楼”,被现代建筑学家称为“杆栏式建筑”。峡江一带地势险峻,房屋多依山势而建,木质结构,房前屋后,竹林芭蕉簇拥。遇到高坎地势,则要立柱或筑墙,才能与正屋跑平合檐,故称“吊脚楼”。其独特之处是前低后高,侧面有走廊,后面有阳台,俗称“走马转角楼”。它体现了峡江人民的乐观、风趣和对生活的热爱。走上吊脚楼,檐角高翘,曲廊盘绕,举目四望,风光如画,大有空中楼阁之诗画意境。

  16、山上人家(石瓦屋群)
  分布在孤亭的橘园处,几栋石屋散布在山间,里面陈设着三峡人的起居生活用具,屋上盖着青石板,到此喝一杯山里茶,与三峡“老人家”拉起家常,原始的歌舞,地道的锣鼓家业,俨然世外桃源,与山里共同劳动,做豆腐、做豆浆、做麻糖等,其乐无穷。

  三峡人家的四大主要非物质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意义重大。三峡人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功献。同时作为景区的旅游元素之一,在三峡人家主要有以下四项内容:

  1、编钟古乐:
  编钟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古代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被誉为“国宝”的编钟古乐器,从1954以来,在我省出土过多次。为了使这套中华乐器史上珍贵的国宝发挥更大作用,三峡人家通过专用表演厅,让游客在聆听具有楚乐特色的乐曲中了解我们的国宝。

  2、南曲
  这一古老的曲种,已有专家论证已经存在200多年,依据主要是艺人口碑和实物佐证。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自古称为《南曲》(亦称丝弦)。系民间流传,挚友相教,或子从父学,世代相袭。土家族南曲艺人是继承发展南曲艺术的主体队伍。一个曲种能在土家山寨扎根两百年,这在湖北地方曲种,乃至全国300多个曲种中,亦不多见。

  3、船工号子
  中国民歌体裁号子的一种。在行船中为配合航运、船务等劳动过程而传唱。三峡的船工号子有着独特的三峡地方特色,三峡人家景区通过真人实景表演的形式,收集整理民间珍贵的音乐资料,记录传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通过在民间的广泛传播来加以保护。

  4、三峡高腔
  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高腔在流传的过程中,三峡高腔运用徒歌加众和的演唱形式,和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经过长时间的流变,高腔在三峡的支脉变迁很大,它们与三峡的民间音乐在不同程度相结合,因而形成具体三峡独特音乐风格的高腔。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