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博物馆几百件文物“复活”

   2017-04-15 12390

 很多人都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实际上,在全国各级博物馆,文物修复是文保工作的一个常态。

近半年来,宜昌市博物馆接连举办两次馆藏文物修复展,让市民一睹那些曾深藏库房的破损文物精品。4月11日,本报记者前往宜昌博物馆,了解这批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秭归卜庄河出土的铜蒜头壶。

古香古色的汉铜鼎出土时是一堆碎片

宜昌博物馆

零碎的残片重新聚合,一件古香古色的汉代鸟形钮附耳铜鼎跃然眼前;锈缺的破壶经过补损,再现了汉代兽首衔环铜扁壶的独特风貌……记者走进宜昌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修复成果展现场,透过一帧帧图文并茂的文物修复档案,了解现场陈设的一件件珍贵的青铜器修复文物,除了被那些首次展出的文物精品吸引,也被化“腐朽”为神奇的文物修复过程所震撼。

“这是继去年12月的馆藏书画修复成果展后,宜昌博物馆举办的又一项大型修复主题文物展。在下月‘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我们还将启动馆藏瓷器修复成果展。”宜昌博物馆副馆长张清平介绍。

记者了解到,宜昌博物馆建档的宜昌地区出土文物藏品有数万件,包括陶瓷器、青铜器、玉石器、金银器、漆木器、书画等。因宜昌地处江南潮湿地带,不少文物出土时已锈蚀、残损、破碎,加上出土后的展陈条件有限,只能深藏库房无法与观众见面。

为迎接新馆开放,宜昌博物馆分批次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委托相关机构对馆藏残损文物进行修复。本次展出的青铜器文物,即是过去三年的修复成果,先后3批,共有342件/套(实际数量462件)金属文物重现旧日容颜。

接送全程武装押运每件文物定制囊匣

本次宜昌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修复,由国家博物馆、北京博物馆、北京鉴衡文物修复中心编制修复方案,北京鉴衡文物修复中心工作人员承担修复工作,前后两次运送,两次接回。“根据《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馆藏珍贵文物修复,需经有资质的单位编制修复方案,修复单位也需要相应资质。”张清平介绍,尽管宜昌博物馆有文保科技中心,平时也能承担普通文物的修补工作,但对上级别的文物,仍需借助第三方力量。“将文物运到北京,全程由押运公司武装押运。”宜昌博物馆副馆长、参与接送的向光华介绍,为确保文物安全,每次文物运输都是在凌晨2点出发,途中只在高速上稍作停留休息,当天就要运抵接收单位的库房。

运输前,每件文物还会依自身形状,定制一件特别的囊匣,囊匣中间填充无酸纸,减少碰撞和破损,避免造成腐蚀。

每件文物需要的修复时长,与修复难度有关。“一般来说,文物修复遵循修旧如旧和醉小干预的原则,过程包括前期采集影像资料、记录基本信息、清洗、补配粘接、缓蚀封护、随色等步骤。”宜昌博物馆文保科技中心主任王超介绍,陶瓷文物残缺部位用石膏补配,金属文物则需先检测,使用与残缺部位成分相同的铜、铅、锡等混合物来补配。

已修复的珍贵文物将在新馆长久展出

本次修复对宜昌博物馆意义重大,一大批残缺件重现风采,将在宜昌博物馆新馆中长久展出,为展陈充实内容。

“这个鸟形钮附耳铜鼎是三峡建设期间,在秭归卜庄河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的,发掘地为土坑墓,出土时已破损为残块,锈迹斑斑,这么多年一直压在库房。”向光华介绍,经修复后,碎片回归为一件形制完美的西汉铜鼎。

与鸟形钮附耳铜鼎一同出土的铜蒜头壶,也在本次修复中“复活”,独特的蒜头纹饰,纤细的壶颈,气质出众。史料考证,铜蒜头壶为秦地出产,醉早为游牧民族使用,是一种独有的盛酒皿器。望着它,向光华的思绪仿佛飞到了千年前,“修复后,我们得以瞧见它的真身。你看那脖颈上的勒纹,也许是用来系绳的,上面还应该有一个壶盖,这样可以避免在外出时,酒不会洒出。”

2012年,白洋工业园区万福垴遗址出土11件编钟,震惊世人,其中有两件甬钟被挖掘机损坏,修复后,破钟重圆,挖痕得以修饰去除,钟枚也被补配完好。“这套编钟是湖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西周时期楚国公室青铜器,填补了早期楚文化研究的空白,是楚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和突破。”

醉令向光华高兴的是,出土自当阳赵家湖的两件东周时期兽耳弦纹锡簋得以修复,“周天子享用九鼎八簋,鼎与簋是古代的礼器,数量显示着主人身份地位的高低,这两件簋属于稀有的锡制品,由于前期破损尚未送去鉴定,很可能会被评上国家一级文物,对研究当时的经济和冶炼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