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

秭归县,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大坝库首,东与夷陵区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接壤,西临巴东县,北接兴山县;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山岗丘陵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截至2018年底,秭归县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8个居委会、186个行政村、1111个村(居)民小组,县政府驻茅坪镇,总人口370788人。

秭归县城

美丽的秭归县城

秭归县名来源《水经注》“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由“姊”演变而来;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醉美外景地”、“中国龙舟之乡”、“中国诗歌之乡”等称号。截至2018年底有“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屈原传说”“长江峡江号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非遗6项,市级非遗14项,县级非遗9大类43项。

秭归端午节

秭归端午节2

秭归端午节活动现场

秭归端午节3-赛龙舟

秭归端午节——赛龙舟比赛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引舟竞渡,在江上打捞屈原真身。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赛龙舟于是成了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屈原故里秭归,每年端午节秭归县城会按照“庄严、隆重、传统、简朴”办节原则,开展礼拜屈原和礼成诰舞仪式,紧扣屈原、端午、长江等元素,以诗为魂、以舞为媒,充分展示屈原故里独具魅力的端午习俗和深厚的诗歌文化底蕴。

以“万‘粽’一心,共圆中国梦”为主题的“包粽子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将游客体验性、群众参与性和比赛挑战性高度融合,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体验传统端午民俗。

以“纵情端午 奋进秭归”为主题的端午传统龙舟赛、“诗在民间”为主题的骚坛诗会、“风韵秭归”为主题的系列文学交流等活动以传承非遗文化为目的,引导游客与市民在当地景区和社区亲身体验划龙舟、包粽子、挂艾叶、扎香包、贴对联、涂抹雄黄酒等屈原故里传统端午习俗,观看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篾器编织、慢工绣艺、峡江木雕等传统手工技艺,参观文创作品。

端午美食文化活动包括“中国美食之乡·秭归味道”系列评选暨美食地图发布、特色美食街开街、美食嘉年华等。通过系列评选活动,发布美食地图,在端午节前推出秭归招牌美食、招牌门店。

包粽子

2019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近万人包粽子挑战吉尼斯世界记录成功

据悉,2014年8月,经国家清理和规范节庆活动领导小组批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作为国家保留的节庆活动项目,将在宜昌市长期举办,文化和旅游部也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作为其主办的唯一全国性端午文化活动。

2019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5亿元,增长8.0%;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秭归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杰地灵。县名来源由古归国、夔子国演变而来。这里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里,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烈士夏明翰的诞生地,民族和平使者王昭君的家乡(王昭君为西汉南郡秭归人,即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这里有“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屈原传说”“长江峡江号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非遗6项,市级非遗14项,县级非遗9大类43项。

秭归旅游资源

秭归县现拥有国家AAA级以上旅游景区5个,其中包括5A级景区1个--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4A级景区2个--三峡竹海生态风景区、九畹溪景区、3A级景区2个--链子崖风景区、月亮花谷景区。是渝东鄂西的交通枢纽,长江上游的交通咽喉,境内拥有长江黄金水道64公里、高速公路1条、国道1条、省道5条,在建的秭归长江大桥是目前世界醉大跨度的钢箱桁架推力拱桥,于2019年“十一”通车。秭归港连接宜昌的疏港铁路已纳入国家“十三五”港口集疏运系统建设规划,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水公水”翻坝转运模式全面启动。

 

秭归屈原故里景区

屈原故里景区位于秭归县新县城,毗邻三峡大坝且直线距离为600米,占地面积约500亩,高峡平湖美景尽收眼底,同时以屈原祠、江渎庙为代表的24处峡江地面文物集中搬迁于此,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区主要内容包括以屈原祠为主的屈原纪念景区,以新滩古民居、峡江石刻、峡江古桥等为重点的三峡古民居区,以及屈原文化艺术中心、滨水景观带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