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武陵峡文化

   2022-06-19 5750
核心提示:茫茫堵河八百里,风情独钟武陵峡。这里是武当山优美的后花园、堵河源的门户,这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一方甜美的净土,这里更是一

 茫茫堵河八百里,风情独钟武陵峡。这里是武当山优美的后花园、堵河源的门户,这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一方甜美的净土,这里更是一处奥妙无穷的文化宝藏。

使驴头峡、武陵峡名扬天下的是于1999年6月6日举行的驴头峡漂流首漂式活动。在这之前,武陵峡、驴头峡好像两位待嫁的处女,循规蹈矩,默默无闻地在这深山老林中蹲守了千万年。撩开神秘的面纱,武陵峡以她那娇媚多姿的风采,风情万种的韵味,迎来了千千万万的游客,让人们充分领略到返璞归真、回味自然的无穷乐趣,同时也沐浴了神奇文化的温泉。

说起驴头峡、武陵峡的渊源来历,那还要上溯到第四冰川时期,在上帝排山倒海的造山运动中,这里形成了一处又深又长的断裂带,凹现出一条神秘的大峡谷。堵河水穿峡而过,长峡西岸十里岩壁,都是驴头山的根脚,所以这条长峡也就叫驴头峡。武陵峡与驴头峡恰如连体姊妹、并蒂莲花,是帮也称“双峡”,它发源于竹溪桃源乡,经瓦沧进入官渡武陵桃花源,汇融堵水同驴头峡连接,形成方圆六十平方公里的“北武陵旅游风景区”。

驴头峡起初并不叫驴头峡,驴头山也不叫驴头山,而叫华佗山。因为山上有 座华佗庙,据说很灵验,有求必应,香火很旺。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所以大家便把这座山叫“华佗山”。

传说赤脚大仙的坐骑神驴贪恋堵河双峡的美景,私自下凡,变幻人形,娶巴国农女为妻,恩恩爱爱,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玉帝知道后十分恼怒,责成赤脚大仙如回神驴。谁知神驴久留人间,过惯了恩爱美满的夫妻生活,再也不愿返回寂寞的天庭。赤脚大仙便把它贬为一座驴形山峰,罚它永远留在人间。神驴乐得其所,倒也十分驯服,服服帖帖地在长峡留驻。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代,有一次祖师爷寻找仙山修行,在祥云里看见华佗山青翠葱笼,气势不凡,颇有一派仙山福地之象,便按落云头,要下山去察看.可是双脚刚踏上山峰,那神驴却欺生,"咯儿昂!呼儿昂!"几声大叫,又是摇头,又是弹蹄.倒把祖师爷吓了一跳,纵身跨过河东,一脚踏在松树岭外的碓窝坪,硬把那山坡踏出一条弯来.祖师爷倚天抽出龙泉古剑,向山峰一挥,就把驴峰削掉,滚落在武陵峡口,自成一座孤峰,堵河、武陵河水将它团团围住,形似中流砥柱,故名"中柱山".后人把华佗山改名为"驴头山",河东被祖师爷踏弯的那一坡路,当地人叫它"踏步弯"。从此,那条长峡因驴头山而得名,叫“驴头峡”。

驴头峡以驴头山、四方寨、笔架山、松树岭为中心,与周围毗连的崇山峻岭罗织成一片壮美的风景奇观。小溪河流,相映成趣;奇峰峻岭,遥相对应;深涧幽谷,交汇融通,风景点串成风景线,风景线又织成风景区,真有移步换景之妙。

驴头山高插入云,背衬蓝天,越发显得雄劲挺拔。如遇天所变幻,山峰之上必有云雾缭绕,遮住顶峰。当地有句谚语说:“驴头山戴帽,三天大雨到。”就是专门表达驴头山气象预示作用的。久雨初晴的早晨,更是一番蔚为壮观的景象。天色微明,只见武陵陕和堵河方圆几十里,全是一片茫茫云海,在云瀑飘动中,只露出四方寨和驴头山的顶峰,好像大海中的小岛。丫在龙池“望天台”上,极目远眺,松树岭上那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映照得云海雾浪一片金辉,美如仙境。当地流传下来一副吟景对联,专门描述驴头峡云海日出的美妙,上联是“听松涛隐鹿鸣鹤唳传武陵神韵”,下联是“观旭日耀云腾雾绕幻蓬莱仙景”。在驴头山背后,是自三古远近闻名的“四方寨”。传说薛刚反唐时在这里为九焰山训练过神兵;明末川东总刘镛基,曾在这里与农民军首领八大王张献鏖战半年之久;白莲教主军将士也曾在这里安营扎寨,操练兵马,挫败清将德楞泰。通往山寨的哨卡红岩子,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四方寨上足有千亩宽阔,且坡缓土肥,漫山遍野都是茂密的森林。山岩上遍生野韭菜,可供三四百人做小菜吃。驴头山与四方寨对应成掎角之势,更显得雄伟壮丽。山上林木葱茏,峰岚奇秀,树林间遍生奇花异草,珍贵药材。传说神农采药常到驴头峡取一线天观音五更泉炮制药膏丸,山上至今还留有神农捣药用过的大药杵,也是一处风景奇观。

据考证,《神农本草经》《本划纲目》上所记载的3000余种中草药,驴头峡就占1200余种。每到春天,遍山杜鹃似火,牡丹含胭。各种山花一齐开放,姹紫嫣红,美丽娇艳。驴头峡山中风景点星罗棋布:莲花台、野人家园、南海眼、巴人洞、猩啸洞、书箱岩、圣泉井、双鱼洞、牛肝马肺等胜景奇观,处处引人入胜。在驴头峡漂流起点上面的桑坪老街,古属巴国桑坪部落至今留有城堡遗迹。

1998年8月,国家旅游干部管理学院院长王洪斌教授在勘察了驴头峡以后感慨地说:“驴头峡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旅游风景区,境内文化含量也较高,是理想的山水文化类型风景区,极有开发利用价值,发展前景广阔。”

官渡镇党委、政府历来重视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特别是借修建潘口电站的机遇,千年古镇,得以整体迁移重建,一座徽式庸派的新集镇拔地而起。古色古香的秦巴民俗博物馆、余曼白纪念馆也应运而生,在全国很有影响;第四届秦巴民歌大赛,吸引了鄂渝陕三地十九镇的民歌手同台献艺,为官渡古镇这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增光添彩。

驴头峡里的传说故事,如堵河水一样源远流长,像堵河奇石一样丰富多彩,这就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武陵陕文化现象。置身官渡古镇,眼观自然美景,沐浴厚重文化,穿越历史时空,不亦乐乎!

武陵陕文化,也就是官渡文化,它不仅是堵河文化的缩影,还是秦巴文化、庸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渡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共包括七个方面:

(1)山水文化。反映当地的山水风光,名山秀水等,当然这里边还包含了渲染山水美妙的风物传说和神话故事 。

(2)航道文化。八百里堵河,是古郧阳的黄金水道,航船直通汉江老河口与武汉二口。因此就派生出航道文化、纤夫文化,包括堵河号子、纤夫情歌等。

(3)盐道文化。官渡是鄂西北入川的要道,俗称“古盐道”,也叫“鄂川走廊”。千百年来,成群结队的盐客和挑夫途经官渡,到大宁厂挑盐,一路上人声不断,歌声不绝于耳,这就又产生了“挑夫文化”。挑夫们肩挑重担,沿途劳累又寂寞,于是就讲笑话、唱情歌,以此 消除疲劳,赶走寂寞。如《小郎上四川》、《送郎送到十里亭》、《莫把乖姐晒黑哒》等,诙谐浪漫,幽默风趣,都是挑夫们喜爱的情歌。

(4)移民文化。官渡土着人不多,大多是从外地迁来的移民,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移民倍增。山东、河南、陕西、四川、黄州、孝感、麻城、汉川等地众多商贩、手艺人,为避“倭难”,纷纷来到官渡这个世外桃源安居乐业。他们从各地带来了多元杂交文化。例如官渡民歌和堵河号子就带有四川民歌和川江号子的韵味儿。很多民间故事,也都与黄州、武昌、河南、四川有关联。

(5)史前及历史文化。一部《武陵黑暗传》,从盘古开天一直唱到清朝末年,那可是一部5000年的汉民族史诗啊!其间,桑坪王助武王伐纣,薛刚反唐三战武三思,明末川东总兵刘镛基在武陵峡四方寨大战张献忠,白莲女教主王聪儿凭借四方寨天险挫败清廷主将德楞泰,人民解放军薄溪沟田贩活捉国民党县长贺理华,等等,这一幕幕历史烟云虽然早已散尽,但在地方人文史册上却留下了永恒的墨迹,在一代代官渡人的口耳相传中,将永远流芳。

(6)匪情文化。官渡是古盐道上的重镇,经济昌盛,文化繁荣,又地处三省交界边陲,也是流寇土匪们的首选目标,所以历史上匪类猖獗,匪患频繁。因此又衍生出了“匪情文化”,专门记录匪情,通报剿匪情报,宣传剿匪战绩。这有官方文书、私人信函、说书、讲故事、编剧本演戏等形式。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项固定的文化内容和分类。

(7)道教文化。官渡武陵峡是武当山的后花园,受道教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较大,所以武陵文化、官渡文化以及堵河文化,都把"道教文化"作为重要内容。"魔高一丈,道高一尺",这就是道教文化祛邪扶正的宗旨,在很多官渡民间故事里,都有这方面的人去叙述。

官渡原任文化站长陈德明深入民间,搜集整理民间故事、风物传说和民歌,于1997年6月,编辑出版了《官渡民间故事》第一卷。正值香港回归在即,作为礼物,他还给董建华寄去了四本。这本书一经面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于是官渡民间文化从此走出山门,进入城门;传入香港,流入京都,被外界所认识和接受,武术界专家、领导的高度关注,将它作为官渡旅游开发的报春花,并列为古上庸非物资文化遗产申报,加以保护。

2003年3月,在国家文化部与中国文联主办的首届文学英才大赛中,《官渡民间故事》三卷,集中记叙了千百年,桃花源人的生存状态和传奇故事。自从晋太元年间,着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先生写下了流芳千古的美文《桃花源记》后,历代以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有识之士的向往和追寻,结果一直也没有下文,出现了长长的文化空白,令人遗憾千古。我们作为桃花源人的后裔,就算是甘落狗尾续貂之嫌,也要把这段文化断档聊补一二。《官渡民间故事》中,有很有历史掌故、风物传说、神圣故事等都来自武陵峡、武陵峡的每个景点都有着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些民间传说,都是从早以前,经人们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完整、系统地保留流传下来的,从而构成了神奇多彩的“武陵峡文化”。这些民间传说所反映的情节内容,很多都是史前的某些天象和物象,包括天文、地理、气象、地质、水文、人文和生物等,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宽广。某些事物的逻辑和规律,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同样适用。传说故事中的神秘色彩,使浪漫夸张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这就是“武陵文化”的魅力所在,所以繁荣民间文化,也要崇尚科学,与自然规律感应道交。由此看来,武陵峡、驴头峡的开发价值,远不止仅仅是发展旅游业,它还有着更深更广的科学研究价值。我们必须拓宽开发思路,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中国已进入一个对文化全面审视的文化研究时期,地域文化研究——包括山岳文化、江河文化以及都市文化、生态文化研究,已把视角移向民间。官渡是一座民间文化的宝库,极有开发研究价值。”湖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傅广典教授如是说。十堰市民协主席潘彦文教授也曾写诗赞道:“巴山苍莽耸高峡,半壁云雾半壁花。疑是远古洪荒处,忽听山妹唱采茶。”郧阳师专教授周进芳在十堰电视台《车城大讲坛》讲座宣讲竹山桃花源一个月,中央电视台还以《走进桃花源》为题拍摄了电视纪录片,在全国播放,引起了不小轰动。

1987年初夏,我们在一次生态考察活动中发现驴头山侧有几株植物瑰宝——珙桐,当时正值开花时节,满树的“白鸽”,跃跃欲飞。这可是史前生物的活化石啊!由此可见,武陵峡、驴头峡南接巴山、西临秦岭,它的地理历史、生态环境,与远古洪荒时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2005年7月,经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学这张良皋等专家学者亲临衬地考察论证,一致认为:官渡“武陵陕”原是真源“武陵峡”,是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真正原型。张良皋教授当即赋诗一首,诗曰:“武陵何处觅真源?莫见桃花便泊船。邻郡若逢刘子骥,问津焉肯到湖南。”民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吕微教授来武陵峡衬地考察后,即兴题词,词曰:“女娲故里有文人,武陵长峡藏真源。”这就更有人文价值了。因此,这片神秘净土吸引了众多的有识之士和有眼光的企业家争相投资开发武陵峡、驴头峡的旅游产业。借《武陵文集》出版之机,我把“武陵文化”向读者做个简介,是为序。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