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
无论是欣赏和感悟自然,体会异族异地的风土人情,还是了解和探求历史文化的渊源与真谛,都需要一个仔细品味、吸收和消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把旅游简单地等同为舒服和惬意,进而把旅游与舒服画上等号,可能事与愿违。
从游客的角度看,认为自己是花了钱来“享受”的,理所当然要游得高兴,玩得尽兴,把大自然仅仅作为消费对象,让自然和人文景观都为自己的感官服务,这才“不虚此行”。其结果,从旅游的行程开始,自己就好像被送上了一条由导游员、风景点和接待站组成的传送带,像走马灯似地从一个景点被带到另一个景点,根本无暇去呼吸大地的气息,品味历史的沧桑,咀嚼科技的进步,领略文化的印痕,聆听荒野的天籁,而且由于“省略”了与自然亲近及交流的过程,品尝不到通过拼搏与奋斗登上顶峰、战胜困难、领略奇观那种胜利者的自豪,探索不到求证真理、解开谜团、寻求奥秘而带来的兴奋与感悟,反而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找不到“感觉”,完全失去了旅游带来的愉悦身心的效果和学习体察的感受。
从旅游景点的建设与开发来看,为了想方设法让游客“舒服”,便在旅游景点大兴土木,从筑路修桥,架设缆车索道到兴建桑拿、舞厅等一应俱全的星级宾馆,恨不得把城市里那些豪华设施都搬到旅游景点来,结果不仅助长了奢靡之风,还严重破坏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今,过多过滥的人工设施早已成为旅游景区建设的大忌,细究其根源,不能不说与这种舒舒服服的旅游观有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走出把旅游与舒服完全等同起来的误区,那种“山上游,山下住,不建缆车少修路”的旅游之道还是需要提倡。
(北京市民 王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