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遇险救援屡用公共资源 户外运动亟需立法规范

   2012-12-18 3170

  “我们有两个人在大东山困了70多个小时,这几天连降大雨,无法找到下山的路,其中有1人已经昏迷,快来救救我们。”不久前,广东省连州市公安局接到了两名登山“驴友”的求救电话。经过数十名武警官兵历时14个小时的搜救,被困山中长达70多个小时的两名“驴友”终于获救。

  近年来,随着登山、探险等户外运动的火爆,“驴友”遇险的事故也日趋增多,从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户外运动要不要立法规范?政府如何有效监管?救援遇险“驴友”造成公共资源的损失,其费用应由谁掏腰包?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有专家建议,应该将具有一定探险性质的自助式户外运动纳入立法规范的范畴,从而让其在安全、可控的状态下良性发展。

  无法规约束成事故频发主因

  近年来,“驴友”遇险的事故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记者在网络搜索引擎中键入“驴友遇险”这一关键词,令人惊讶的是显示的结果竟然有65.2万个之多,而遇险的“驴友”多数是进行登山等户外运动。

  “驴友”遇险事故频频发生的背后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诱因?

  记者从中国紧急救援联盟蓝天救援队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户外安全事故调研报告》中看到,该报告收集了22个省份的户外事故,其中以北京和陕西为事故高发地区。陕西有40起,遇难人数15人,为全国醉多;北京有33起,遇难人数为4人(3人溺亡,1人心脏病突发)。在事故原因的统计中,迷路是户外事故的主要原因,占户外事故的51.6%以上,迷路的主因是对户外知识缺乏,自身能力不足,准备不充分。

  “没有强制准入标准,就容易埋下安全隐患。”有从事户外运动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近年来,户外运动参与人群急剧扩大,国内户外安全事故频发,主要源于“驴友”户外知识缺失、安全意识淡薄,以及组织机构准入门槛低,甚至网络发帖随意组队。同时,行业内无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和出行保障也是遇险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没有专业领队、没有专业设备、对当地地貌环境不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贸然出行,也是引发事故多发的原因。”

  该专业人士还指出,不少“驴友”违反规定,私自进入国家或相关景区禁入区域,是目前户外运动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其中,偷登已经成为中国登山户外运动的一个顽疾,2001年至今,偷登造成的山难事故已经占到山难事故的85%左右。

  浪费公共资源应由谁埋单

  记者注意到,驴友频频遇险后往往都是动用公共资源实施救援。因此,几乎是每次遇险事故发生后,社会各界在对遇险“驴友”担心的同时,都会引发一场“‘驴友’遇险救援是否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争议。

  采访中,有广州市民表示,救援产生的各种耗费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一种浪费,个人冒险行为不应该动用社会公共资源来埋单。

  “登山探险当然是公民的自由,获得政府救援也是公民的权利,但自由与权利的边界就是恪守义务的规则:比如不增加社会负担,不拿公共资源当作私人乐趣的后花园。”有市民认为,没知识、没设备、没技能,有的是寻找刺激的“理想”,这种置家庭和社会担心于脑外的探险,和违背法律规则的酒驾或醉驾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当然,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同为“驴友”的广州市民冯先生认为,“浪费”的观点不可取。探险虽属于个人行为,但他们同样是纳税人,完全可以享受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再说,没人会故意出险,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也难免出现意外。

  记者发现,与“驴友”徒步旅游付出的低成本相比,他们遇险后面临的施救行动,不仅需要付出庞大的救援人力,而救援产生的费用也显得极为昂贵。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