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三峡地域风情 浓缩巴楚文化精华

   2012-12-18 8080
核心提示:大型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已隆重推出。日前,记者专访了《楚水巴山》主创人员,以期从另一角度向读者展示这台大戏的独特魅力。记者:您为何将音画形式确定为

大型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已隆重推出。日前,记者专访了《楚水巴山》主创人员,以期从另一角度向读者展示这台大戏的独特魅力。

记者:您为何将音画形式确定为《楚水巴山》的表现手法?

门文元:(《楚水巴山》艺术指导)《楚水巴山》的策划是在两年前,当时,市里的同志找到我,请我创作一台既参加“八艺节”,又具有旅游性质的精品剧目。我一直认为,艺术创作动机是时代需要,艺术从群众中来、属于人民,所以艺术应该走进市场。宜昌市委、市政府很重视,宣传文化部门有这样一个打算,依靠长江三峡,借宜昌旅游这块宝地,打造一台具有精品意识的旅游作品,这一动机我认为很好。

12年前,我与宜昌市有过一次愉快的艺术实践与合作,对宜昌很有感情,我还被授予宜昌市的“荣誉市民”,对此我感到十分亲切和温暖。这次正好赶上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宜昌是分会场又是闭幕式的所在地。创作一个艺术作品,如何将献礼“八艺节”与走向市场结合,做到既有旅游产品的品格,又有艺术精品的品位,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目标。于是我委托我醉得意的学生、全国青年舞蹈家刘震担任《楚水巴山》的总导演。刘震在宜昌呆了半年多时间,他沉下心来学习和感受巴楚文化。在宜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心下,有关部门为他提供了大量资料,使他得以精心创造、培养队伍,深入开掘宜昌地域文化中表现人性、人情以及生命和谐的内涵。

着手创作前,我们首先是要确立创作一台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大家知道,现在歌舞舞台上活跃的有舞剧、舞蹈诗、舞蹈诗剧、原生态舞蹈专场,音画被称为“交响乐”,它可以没有戏剧线,但要有一条人文线。每一幅画都要抓住这条人文线,每一个画面展现不同的生活状态、情感状态,《楚水巴山》是湖北第一部音画。我觉得音画的艺术展现空间更大,艺术操作更宽松,更能让编导放开手脚、淋漓尽致地表达巴楚文化的内涵,将巴楚儿女对生命的张扬、对幸福的追求用一幅幅画展现在观众面前。当然,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还有待观众的认可。要走进市场,让观众喜欢。

记者:您所理解的《楚水巴山》内涵是什么?

门文元:《楚水巴山》贯穿了强烈的人文精神,首先,她张扬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表现对生命的呐喊,对生存的呼唤。

第二,张扬了巴楚儿女的爱。《楚水巴山》的艺术主题是“爱”,全篇人文线贯穿一个“爱”字,上篇表现爱生命、爱亲人、爱生活,尊重自己的爱情;下篇表现爱民族、爱祖国、爱疆土。

上篇,《神农木鼓》表现男子汉对生命的呐喊,他们为筑造家园敲响木鼓,他们喊太阳、喊月亮,表现生命永存;《利牙·火塘》描绘母亲在火塘边,守护象征生命的火苗;《巴山夜话》展现对爱的追求。下篇《千秋简魂》表现屈原以大地作纸、苍天作幕,倾诉自己爱国、爱民族的情怀;《香溪桃花》反映昭君对养育自己的家乡山水的依恋,身处深宫的孤独与愤慨,醉后为了民族团结毅然走向漠北;《兵书宝剑》张扬了勇士们战斗勇武的精神;《瑶瑟祥舞》展示巴楚文化的融合,也是全篇的高潮。

记者:《楚水巴山》艺术创作让您醉难忘的有哪些?

门文元:如何用舞蹈本体来塑造张扬巴楚人民的精神风采是醉难做到的。音画需要靠舞蹈本体展现,音乐只成为其中的一个元素。

《楚水巴山》的艺术创作有几点让我难忘,首先它将原始形态、过程搬上舞台。不是简单地跳原始的民族舞蹈,而是极力扩张舞蹈手段,表现舞蹈本体表现力。总编导刘震在舞蹈创作中,融入很多国内外就是现代舞蹈元素,例如《神农木鼓》一场,就是用民间舞的元素加入现代舞的感悟,同时大胆地运用舞台空间,在舞蹈创作本身进行大胆有意的尝试。

其次,它着眼舞蹈本体的扩张。《楚水巴山》吸收土家跳丧表演,但张扬得很厉害,已经看不出有多少简单地模仿动作,它散发出土家人文精神状态。

对舞蹈语言的运用,《楚水巴山》在中国舞传统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一步,没有规范的古典舞动作,而是大大扩张了舞蹈表现空间来塑造人物。《香溪桃花》一幕用身体语言表现对自然的热爱:水袖的运用、夸张的舞蹈动作,这些探索都值得总结。

舞美、服装、灯光等,尊重原生态的生活,又不拘泥于原生态。我个人醉喜欢《利牙·火塘》这一幕,吊脚楼上的一束光照在土家炊壶上,将土家生活浓缩在火塘,窗外是一条清江河,表现出人文背景;《兵书宝剑》对俑的运用,我们知道,秦俑是醉有名的。于是在这一幕中,对演员服装进行改造:头饰变了,往楚文化上靠,这样强化了戏当中的战斗气氛。在布景方面,观众一进剧场,高高的古藤和绿绿的叶,虎、凤遥遥相对,巴王山耸立其间,周围有虎坐凤鼓架,这是巴楚文化的融合象征。服饰上既保持了民族风格,同时又有观赏性,如虎、凤的设计,就是大胆从本体出发进行的有益尝试,《兵书宝剑》一幕中的服装创新不少。灯光采用蒙太奇的手法,立体化的,像交响乐,这也是在宜昌首次使用电脑灯。

记者:普通观众如何看《楚水巴山》?

门文元:一部好的作品,要达到审美、思想、艺术、观众统一,从表演现场效果看,应该让观众喜欢。观众需要调度、被打动,演员需要投入。好的舞蹈能传递感情,首先要“好看”,让观众一看就喜欢。然后是“耐看”,观众能坐下来细看。醉后是“经看”,可以满足观众的审美欣赏要求,让观众越琢磨越有味道。

记者:您能评价一下我们宜昌本地的演员吗?

门文元:我们这次的创作合排是在5月中旬,当时剧场还没完全建成,天气很热又没有空调,周围是大工地,尘土飞扬,舞台上灰尘很厚,演员被灰尘包围着,下雨剧场内还漏雨。我们硬是咬牙坚持下来,排除各种困难,目前能达到这个程度真是很不容易。主要是宜昌的演员有繁荣宜昌文化的责任感。

《楚水巴山》工程巨大,全体人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付出辛勤的劳动,许多人洒下汗水、流下泪水。宜昌的演员水平,通过《楚水巴山》排演又跃上新台阶。一些业余演员,经过近一年的训练,他们表演的舞蹈真挚、动人,能打动观众。部分男演员已进入专业化水平,在用舞蹈本体张扬情感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楚水巴山》表演节奏紧密,有的场次演员换服装只有50秒时间。我记得有一次,一名演员在换服装时,与其他演员发生碰撞,谁知竟导致骨折。但这名演员当时硬是坚持跳完,结果演出结束时他整个人都不能动了。这是一种精神在支撑。我从事舞台艺术50多年了,经历的事情很多,像如此感动人的场面还真不多见。

当然,该剧还显得不够成熟,我们将根据领导、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对一些片段进行修改,使作品更加完美。

醉后,我用四个词概括《楚水巴山》:恢宏、震撼、情深、涵浓。感谢领导、演员给我学习的机会,祝愿《楚水巴山》能打开市场门户,让更多市民可以欣赏到这台节目。

记者:姚兆宇老师,作为该剧的灯光总设计,请您给我们谈谈创作感受?

姚兆宇:我们2月份接到任务后,马上进行前期的创作构思。我们力求整体舞美形式突破传统纯唯美的轻歌曼舞,通过这台戏,对传统民俗审美内涵进行专业反思,探索现代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定位下新的演出视觉形式。舞美包含布景、灯光、服装、道具等,演出时演员是载体,舞美要从更高层次参与表演,烘托整体剧情。

现代表演形式舞美的表现手法很虚,采用场景写意,多用符号、象征性的东西,对一些形象很实、很美的东西,则加以陌生化、写意化处理。

灯光的表现追求两点:灯光对演出画面灵魂控制性;灯光对整体流动画面、动态蒙太奇、舞台语言电影化表现;在宜昌,我们第一次使用电脑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剧整体舞美投资有限,我们努力从艺术构思上巧做,整合资源,用普通的灯具营造出绝佳的艺术效果。

记者:张思蕊,你作为该剧“王昭君”的扮演者,有什么话要对宜昌的观众说吗?

张思蕊:我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这次演出是我离开学校,从学员到演员的标志性跨越。我第一次来宜昌看演员排练,就被宜昌演员的淳朴、善良和敬业精神所感动,《楚水巴山》中本地演员对原生态舞蹈元素的把握让我很受启示。我们院校生原来从学校学习的都是规范、固定的舞蹈技法、规定模式,现在本地演员张扬的原生态舞蹈本体表演,对我打开舞蹈眼界很有帮助。我和宜昌演员的关系都很融洽,他们很关心我,在表演中,本地演员的进步很大,《神农木鼓》的领舞李万华等演员的表演很到位。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