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乞讨排行榜”揭城市管理之丑

   2012-12-18 2570

  美国《侨报》8月20日文章,原题:“乞讨榜”揭了谁的丑?

对于各类“富豪排行榜”,人们可能耳熟能详,但对于“乞丐排行榜”,很多人恐怕还是第一次听说。上海警方近日公布在地铁里被查处次数前三名的乞讨人资料:22岁的辽宁人何某以309次位居第一;安徽陈老太以302次暂列第二;排名第三是甘肃夫妇包某和张某。此榜一出,便引起舆论哗然。

  客观地说,地铁乞讨(有的甚至是“强讨”)行为确实给市民生活、交通秩序带来一些困扰,尤其是一些以乞讨为业的“职业乞丐”者,他们不断挑战道德底线,受到舆论诟病。不过,上海警方这次张榜公布乞丐名单的做法,似乎欠妥。其目的究竟是为了将“职业乞讨”者送上“道德法庭”,让他们“知耻而退”,还是让公众看清其面目,停止对他们的“行善”呢,恐怕醉后的结果并非警方想要的。

  假如人们看到那些上榜的“乞讨达人”的家庭和生活背景,恐怕会得出另一个结论:警方的做法确实有点冷漠了:何某是一个文盲且身有残疾,陈老太已经88岁,包某的妻子张某是一位白血病患者。这些人如果不是不得已、或是找不到更好的挣钱渠道,又有谁想丢掉体面去当一个卑微的乞丐?

  如果说“富豪排行榜”排出的是强者的财富和荣耀,那“乞讨排行榜”排出的则是弱者的困苦和卑贱。公布名单,执法者期待揭掉乞讨者身上的遮羞布,不料,行乞者已没有任何遮羞布,倒是中国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机制的漏失却被捅破。

  乞讨为何成为社会问题?流浪儿童是否被关注,社会救助是否受重视,弱势群体的保障是否能到位,这些才是问题的根源,而非一个“乞丐排行榜”所能解决的。

  由是观之,发布“乞讨榜”并不是一个治理乞讨顽症的好药方。这种毫无意义的统计,证明不了管理当局的工作有多么细致和负责,反而暴露出他们管理上的简单粗暴、人性上的冷漠。这种榜单只会让凄凉者更凄凉,无助者更无助。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有没有乞丐,而在于管理者、公众如何对待乞丐。对于那些挥霍爱心、亵渎善良的假乞丐,管理机构可以张榜公布名单;但对于那些并未造成社会危害的真弱者,人们还应多给予一点宽容。毕竟,当社会保障的阳光还不能普照大地时,周围人的资助就是一种必需品。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