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旅游景区策划剑走偏锋?

   2012-12-18 2470



  业界观

  博主 曾令华

  近段时间,高明九寨水城招聘女救生员一事被一些媒体扣上炒作的恶名。看了这个定论,相信景区肯定很委屈,我不就是想招几个女救生员吗,怎么一下子给我扣那么个大帽子?同样委屈的相信还有很多景区。今年五一,三水荷花世界邀请武汉“伪娘团”过来赏荷花与表演,同样被扣上炒作的恶名。

  这两年来,有网友将他们认为中国旅游景区醉恶俗的策划列了出来,这些恶俗策划包括: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西门庆名人故里之争;裸体纤夫;“凉城利川,我靠重庆”;“寻找中国第一波霸”;“鬼子进村”;“土匪抢亲”;“C罩杯处女采茶”;处女免费;阿凡达的“随从”;美女裸漂;穿超短裙的免费等。

  综观这些“策划”的确有搞噱头、引眼球之嫌,但作为一名旅游策划人,我非常理解他们策划这个引爆点的初衷与目的,无非是想一夜成名,改变目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我们认真想想,是谁让这些景区剑走偏锋?

  我们先从旅游产业的特质说起,对比一、二产业,旅游产业对于天然资源禀赋要求非常高,资源的唯一性、独特性、排他性、文化性几乎成为了景区决战市场的醉核心武器。如中国四大名山、九寨沟张家界、海南岛这些城市与景区,但像这样的资源早在几十年前就给人圈了,更多的资源其实基本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资源禀赋。

  旅游业有句话:“没钱就不要去做旅游业!”相对于工业,旅游业前期投入大、风险大、限制多、回收期长。很多投资者一脚陷进去才知道是进了一个沼泽地,想抽身而出不可能,继续陷下去不知何时见底。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省旅游景区能够盈利的只占10%左右,40%以上的处于入不敷出、严重亏损的状态。旅游业同样有句行话:不做广告等死,做广告找死。但面对不断攀升的媒体广告费,中小旅游景区几乎无力承受。

  在很多景区旅游节庆活动的组织举办中,很多媒体界人员建议景区举办国家级、省级的活动,邀请国家领导与省领导前来参加启动仪式,把政府相关部门列为主办单位。“傍大款”不是谁想傍就能够傍上。有景区负责人私下谈过,就是挂一些协会名,也同样面临着数目不菲的项目报批费、赞助费等等。杂七杂八的各种费用,加起来没有一百几十万,是无法承办这样的活动。而对于中小旅游景区来说,仅仅几十万元的支出也许就是一个黄金周的全部收入。

  充分发挥多种大众媒体进行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通过大量的和高频次的广告,进行以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为主体的旅游促销,建立系统和高效率的形象传播手段,相信每一个景区的投资人、策划人都懂,能够做千金小姐,谁还会去做村姑。但是数目庞大的传播费用支出又有几个景区能够负担?

  在这种生存状况之下,一些景区只能剑走偏锋,通过小成本的投入,制造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吸引网民争论、媒体报道。即使给媒体与网民骂个狗血淋头也默默忍受,期待云开日出的时候,毕竟填饱肚子生存下来才是关键。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