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黄金周,以出游量大、路途拥堵、景区超负荷、创收猛增而创造了大量“史上之醉”。由于这个史上和之醉是廉价的,故也受到了一些检讨和诟病,有的甚至将其归之于黄金周的假日安排,这便有些言过其实、矫枉过正了。
黄金周是对假日时间特别安排的通俗称谓。每人以各自方式经历了一些黄金周,有着不同的感受是自然的,但当事者未必就能把事情说准说透。这就如同领工资薪水一样,人人都领工资、花工资、说工资,却未必就能对工资制度发表专业的意见,原因是作为普通领薪人,未必是工资领域的研究者或专门工作者,人们尽可振振有词、畅所欲言,但确具参考意义的含金量未必就高。黄金周问题也是同理。
黄金周是一种时间资源。它作为一种对闲暇时间的全国性统筹安排,就如同人们的合法收入,如何支配和使用是个人权利,即使总体效果不太好,作为个体自身也没有什么错。前些年和现在的极个别地方,偶尔出现对某种商品的排队抢购,也会带来暂时局部的不良后果,但对排队抢购者而言,他以这种方式支配自己收入是他的权利。同理,黄金周时间如何支配,总体效果如何,不是黄金周自身的错,也埋怨不着出游者,要查找原因应该去别的地方。
黄金周是对闲暇的一种配置。人们的闲暇如何安排,全社会的休闲状况如何,取决于众多的因素,闲暇安排只是其中之一。同样的闲暇资源,可以做完全不同的安排,总体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这就取决于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规划、科学统筹和有效引导。目前,这方面还仅是起步和探索,尚未做到全国各地各部门都未雨绸缪、周密应对。因此,对“黄”(金周)是“挺”、是“废”,都不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也替代不了对这类问题的解决。讨论可以百家争鸣,实质效果则另当别论。
黄金周是保障国民闲暇的一种博弈。黄金周数量的多少,应取决于国民休闲观念和各方面的综合保障能力。仅就数量而言,“朝三暮四”与“暮四朝三”本质区别不大,关键要看政府部门对假日需求的供给、保障和疏导能力,当然也有消费市场的成熟问题。目前,有些部门和层级对假日需求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引导保障作用,但不少地方、部门、环节还明显存在软弱、疲沓、脱节的情况,这种状况如不较快改变,再增加黄金周也难以有效改观假日形象;同时也必须看到,现在利于公众自主释放旅游休闲需求的空间有限,相当数量的人群尚不能自主支配带薪休假,若不赶到黄金周出游就没有机会,若取消黄金周就等于堵塞了他们近乎唯一的假日消费出口。黄金周作为中国特有的假日现象,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原因,它的重要程度、利用状况、存续时间,依存和受制于多重因素,要想改变也应从这多种因素着手。
近一时期,外界流传了旅游方面的一些失实信息,有关黄金周的就是其中之一,或许反映了社会心态的一点儿急躁。其实,对于黄金周及黄金现象,我们还是应心平气和、戒急用忍,作为一个正在脱贫致富中的人口大国,这类制度安排既是必要的,也应是中国特色的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