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一则新闻引发关注:一个拟投资55亿元人民币,完全模仿湖南湘西自治州凤凰古城而建的新镇“烟雨凤凰”将于年内动工。其实,有关新城,在中国已是城市领域的“老话题”。
不像法国巴黎,一提到新城,让人首先想到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拉德芳斯这一条经典的中轴线,沿着这条灵动的轴线,我们可以沉醉在这座从古老迈向现代的浪漫之都里。巴黎新城的成功,是让人感受到历史对城市的意义。老城被完整地保护起来,新城有新意,与老城联系紧密却又能有条不紊地独立运行,新老互不干涉,相映成趣。而国内,一提到新城,大家脑海中就出现那些崭新的“卧城”,上下班高峰拥堵不堪的交通,工作日新城“万人空巷”的场景,甚至有人还把内蒙古鄂尔多斯新城康巴什戏称不见人影的“鬼城”。
造成“卧城”的主要原因,是新城的功能太单一。很多城市新城主要是居住功能,而就业、购物和娱乐等相关的功能不健全。居住在新城中人必须早晚往返在老城与新城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往返,很多人的时间耗费在了家庭与单位之间的路上。这样的新城,住的人难以忍受时间成本,城市公共交通压力不能得到缓解,新城对产业、资金、人才的吸引力会下降,新城的发展活力也大打折扣。
新城要改变“卧城”的厄运,必须找准定位,在区域内形成自己的中心城市。许多新城在建设之初,都是奔着为主城治病去的,比如主城的拥堵、高房价、高污染等种种城市病,都以为建一个新城就能解决。而新城把缓解老城的压力作为自己的生存之道,各地的经验表明,不注重培养新城自身的产业和竞争力,仍然不能成为一个具备较大吸引力的城市。比如北京通州新城,在规划和建设之初,很多专家都提出通州新城可以借鉴巴黎拉德芳斯,建一座北京甚至京、津、冀区域内的副中心城市,因为通州已有100多万人的人口基数,有广阔的平原腹地,有顺畅的交通作为基础。然而,几年过去了,通州新城仍然没有逃离北京卧城的宿命,副中心的城市功能完全没有显现。
新城与主城要实现差异化竞争,互补式发展。一般经过数年的发展和沉淀,主城已具备集行政、商业、文教等一系列重要的城市就业功能,新城与老城相比要形成自身的吸引力,必须要挖掘自身与主城不同的潜力。新城的一个特点与主城有一定的距离,资源更丰富,生态条件更好,土地价格更便宜,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培育相应的产业,形成新的就业中心。巴黎新城之所以成功,是这些新城相比老城,都有自己的主导和优势产业,都有自己的就业中心,巴黎五个新城每个新城都有区别主城的中心定位,新城之间保持差异不同构,对别人来说,每座新城都有她们自己的吸引力。国内很多城市提出打造新城,不抓主线,而是自己有的产业都想做大做强,没有充分全面的评估与主城的差异和优势,由于老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沉淀,市场基础和生产性服务配套等方面相对成熟,新城很难在发展中超越老城。
新城实现新发展,还得创造吸引产业、人才进驻的优惠条件。巴黎新城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他们在发展新城的时候,产业、资金和基础设施重点往新城倾斜,集中力量发展新城,老城与新城在竞争过程中,老城“让着”新城发展。对于我们的新城发展,仍然要全市统筹,重点支持,充分发挥新城的优势,无论从全市的“顶层设计”还是新城的“基层实践”上,都要通盘考虑,聚集能力打造新城的吸引力,在新城能够形成就业中心,而不是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