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湖北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省舞蹈家协会顾问、省舞蹈家协会原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导吴健华来到宜昌,观看了大型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11日下午,记者在夷陵饭店采访了这位湖北舞蹈界知名人物。
记者:欢迎您来到宜昌,谈谈您与宜昌的渊源吧?
吴健华:我从事舞蹈40多年,其间多次来到宜昌。特别是12年前,我作为土家婚俗舞剧《土里巴人》的总编导助理,在宜昌呆了一年多,与宜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亲身感受到三峡文化底蕴的厚重和宜昌各级领导对文化的重视。
昨天,我看了大型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后,心情非常激动,深受震撼,今天我还要求再看一遍,而且要写文章,向外界推介《楚水巴山》。
记者:能谈谈您对《楚水巴山》的总体评价吗?
吴健华:《楚水巴山》将传沿至今的古代文明的人文精神,用当代人的审美眼光来编导,实现了把厚重的巴楚文化与现代表现手法的完美对接。所表现出的内在文明和精神,对当代人很有启示,可以预言,《楚水巴山》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记者:您对《楚水巴山》利用音画形式表现文化,有何见解?
吴健华:《楚水巴山》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与以往的舞蹈诗、舞蹈剧不同,是运用创新理念进行的大胆尝试。她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不再对一个故事、一个情节进行解读,而是用一个个美轮美奂的画面、片段,唤起观众对某段历史的回忆,是根本意义上的创新。同时,用饱满鲜活的音乐元素,为观众展示了楚水巴山诗画般的无限魅力。
记者:作为舞蹈专家,您认为哪些场景很出彩?
吴健华:《楚水巴山》整体上非常出色,无论是舞美、音乐、灯光、服饰等,都是用当代人们审美的眼光来编导。它注重整体氛围的铺陈:观众一进场,迎面看见的是舞台两边的虎头、凤凰,与中间的武落钟离山遥相呼应,周围是富有浓郁巴楚文化特色的装饰,还有荷塘、水帘等布景,在一个“小”舞台上,表现了巴楚文化融合的大主题。
《神农木鼓》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先民开创世界的壮举,表现了巴楚文明深厚的内涵;《利牙·火塘》通过原生态的再现,揭示土家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撞击着观众的心灵;《千秋简魂》用竹简表现爱国诗人屈原的高尚情怀、探索精神;《香溪桃花》用悠长的蒙古长调,映衬汉明妃王昭君为了民族团结远嫁漠北的光辉形象……这些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记者:哪些演员的表现给您印象深刻?
吴健华:我很高兴地看到,《楚水巴山》的演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舞蹈技术的娴熟还是表演的投入,与12年前我们排演《土里巴人》时都有很大提高。
这次扮演“屈原”的舞蹈演员,当年我排《土里巴人》时,他还刚从学校毕业,现在他已经成长起来,能够完成导演对角色的要求。《香溪桃花》当中“王昭君”的扮演者,舞蹈功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还有《利牙·火塘》中“母亲”的扮演者,对舞蹈语言的准确把握……总之,《楚水巴山》领舞都非常优秀。
记:您如何看待《楚水巴山》走市场?
吴:一部有生命力的优秀文艺作品必须遵循“三结合”的原则,即“领导满意、专家肯定、观众认可”。而这其中“观众认可”是文艺作品生命力长久的决定性因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此,我相信,《楚水巴山》在走向市场的路上,一定会赢得观众的掌声和认可。
我就是作为一名观众来看《楚水巴山》,我发现该剧涵盖面广泛,具有很强的亲合力,它的大众化和新鲜感是能够吸引观众的。
醉后,衷心祝愿《楚水巴山》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