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耗资巨大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如今一片荒凉,热热闹闹的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折腾了两年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记者调查发现,在不少地方,曾经争得面红耳赤的“名人故里”,建设过程却是虎头蛇尾。(8月23日新京报)
前两年,各个地方为“名人故里”之名争得是面红耳赤,政府部门、商届、学术界、新闻媒体纷纷上阵,官方声明、百亿投资、学术争论、新闻社论等各种争夺手段是层出不穷,大有不争到名人故里之名绝不善罢甘休的架势。好像只要争到名人故里之名就会名满天下,就会令四方游客纷至沓来,就会财源滚滚、日进斗金。在纷纷嚷嚷的争吵之后,现如今的现实情况是:梁祝故里徒留景观树、孙大圣故里只有接待处……与前期的精心策划、高调宣传、大手笔投入相比,现在这些名人故里的建设显得是那么的凄凉。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现实情况的变化,各地名人故里的投资建设开始逐渐回归了理性,很多开发项目也草草收场,成为了“烂尾工程”。但是之前大手笔的宣传和建设投资资金打了水漂,资源和财富的浪费令人感到惋惜。
这些名人故里“烂尾工程”的出现,反映出了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业不顾实际情况、没有整体规划、急功近利等一系列问题。大力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新兴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展望未来,旅游业也将有一个美好的前景。摆在眼前的事实告诉我们,旅游产业要发展决不能仅仅依赖名人效应!而是应该因地制宜、综合规划、立足长远。
其一,对本地的旅游业发展应该因地制宜。首先要摸清自己的家底,对本地的历史文化遗迹、风景名胜、人文风俗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对自己的家底如数家珍,才能在旅游开发中和行业布局中游刃有余。其次,应该考虑所在城市的功能和定位,一座城市是否定位为旅游城市,是否有长期且稳定的旅游客源,这些都是应该考虑到的。否则,即使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得再完美,没有客源旅游业依然是无从发展。醉后,还应考虑本地能否形成旅游环境。一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集群效应和整体环境。游客来一个地方能多参观几个景点也不枉白跑一趟。假设仅有一个景点游客需要跑个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对于游客来说这样的地方宁可不去。
其二,对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应该综合规划。首先,旅游业绝不是建个旅游景点,找几个工作人员收收门票那么简单的事情。它是融合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这就要求在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时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进去,如果游客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到达旅游景点,到了之后要吃没吃、要住没得住,这样的旅游景点谁会去呢。其次,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必不可少。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形象。只有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旅游人才队伍,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旅游人才规划在旅游业的规划中必不可少。再次,对旅游景点的投资规模也要量力而行。旅游景点的建设不能一味的求大、求全。与期投资不足让景点建设“烂尾”,不如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核心景区建设好再逐步扩大。
其三,对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应当立足长远。首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战略,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业的发展也要保护好环境资源,更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鼠目寸光、竭泽而渔。其次,应该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风景名胜、文化风俗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护好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也应该是发展旅游业的核心内容之一。醉后,要形成持续长久的影响力。到旅游景点、名胜古迹参观游览是旅游业醉初始的业态,未来休闲旅游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流。只有形成持续的影响力才能将游客请过来、留下来,醉终成为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