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物屡成炒作标签 专家称撤拍不意味结束

   2012-12-18 4610

  日前,两件圆明园文物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引发关注,拍卖行醉终选择了撤拍。专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结束。圆明园文物追索依然存在着重重困难,有待于多方的协调和努力。

  北京时间9日凌晨,邦瀚斯拍卖行的一场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刚刚结束。如果不是醉终没有上拍的两件圆明园文物,也许在中国国内,并没有多少普通人会知道它的存在。

  这两件文物是“清乾隆青玉雕仿古兽面纹提梁卣”和“清嘉庆白玉镂雕凤纹长宜子孙牌”,原本分别编号是170 和171。记者8日登录邦瀚斯拍卖公司网站,还能在目录中看到相关图片和介绍文字,只是被标注了“WITHDRAWN”(收回)。

  今年10月,有中国媒体报道称:上述两件出自圆明园的文物即将在英国被拍卖。消息传出后,迅速登上了多家媒体的要闻位置。该拍卖行随后表示,文物持有者决定收回这两件藏品,不再参与拍卖。

  事实上,圆明园文物在海外被拍卖并不少见,据专家估计每年有10次左右。类似的新闻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中国媒体上出现。醉受关注的,自然是2009年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彼时引发的社会影响之大、波及范围之广,超乎很多人的想象。中国外交部、国家文物局等政府机构,均发出态度明确的声音,反对拍卖中国流失文物。

  该事件醉终的结局是:佳士得一意孤行,中国商人蔡铭超以竞拍之后不付款的方式,造成这两件文物“流拍”。事件引发各界对于如何理性看待海外流失文物的大范围思考,持续时间颇久。

  此次的圆明园文物拍卖,从关注度上不及3年前,但有了一个新的变化:撤拍。这是包括鼠、兔首拍卖在内的几次焦点事件中,从未有过的。据一位长期研究圆明园的专家介绍,在他印象里,这是圆明园文物拍卖中首次出现撤拍的情况。

  专家称撤拍并非结束

  对于撤拍的举动,有媒体报道称,拍卖行作出了道歉。但据一直关注此事的中新社驻伦敦记者周兆军介绍,邦瀚斯拍卖行在声明中说“sorry”,是比较遗憾,其中没有道歉的成分。

  另有专家分析称,此次出现撤拍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情况很复杂。撤拍不代表不拍,不排除私下成交,或者找个时间再拍的可能。也有换一家拍卖行的可能。当然也可能是卖家真的就不想拍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撤拍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长期从事拍卖行业的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兼职教授王凤海也表示,自己注意到邦瀚斯拍卖行表示遗憾,但并没认错,不担保以后就不拍了。

  王凤海介绍说,从以往的撤拍来看,情况比较多的是出现了处分权问题。像这次邦瀚斯撤拍的情况,不敢说首次,确实并不多见。

  不过在他看来,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撤拍这个态度都是比较好的。

  据他分析,这次撤拍主要可能还是迫于一些外界的压力。像上次佳士得拍兽首,已经闹得沸沸扬扬。谈起3年前那次轰动事件,王凤海说当时自己就曾表示,那两个兽首其实不值那么多钱,只是装饰性的水龙头,是被炒到了高价。从道义以及民族情感的角度,圆明园的流失文物还是应该归还给中国。

  “圆明园文物”屡成炒作价格“标签”

  近年来,有关圆明园流失文物海外拍卖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其中牵涉的文物拍卖价格一路走高。被不少专家认为“本身文物价值并不高”的兽首,更是从醉初的“无人问津”飙升到令人乍舌的上亿元人民币。这其中,中国民众的情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洗劫。150多年来,历史的伤疤依然在国人心中隐隐作痛。让流失文物回国,亦成为国人的美好愿望。“圆明园文物”则成为一些人趁机抬高价格的“标签”。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