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顺达国际旅行社·三峡旅游网 实习生 王玮 本报记者 沈仲亮
一部《印象·刘三姐》开创了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先河,也取得了不俗的经济效益,一时间让游客接触到了现代声光电技术与民俗文化、古城名景的美妙结合。但如今,滥用现代科技已经成为多数实景演出的惯性,扰民、审美疲劳、耗资巨大等问题更是让高科技的负面效应被逐渐放大。
声光电的强势介入
事实上,《印象·刘三姐》引入的技术手段一直是其对外营销的重点,在其演出官网上有一段颇为煽情的文字:“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都是中国和世界一流的大师,并非制作人选择了他们,而是上帝的选择。”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表演舞台运用了泰山石为主要建设元素,并由6块大型阶梯式LED屏幕和12个大型升降系统组合而成,花费巨资打造了一场华丽的灯光秀。
《希夷之大理》剧场和舞台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使用钢材超过1800吨,宽235米、高30米的全钢结构彩虹桥飞跨整个舞台,还有30多米高的雾森水幕、精致的3D影像,声光壮美绚丽。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更是直接打出了“醉奢华灯光特效”和“醉奢华舞美设计”的口号。据称,该实景演出安装了目前国内醉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3000个特效灯光设备布满了整个山体,搭建了2000平方米的实景艺术舞台,安装了世界上体量醉大的舞台机械设备、升降转台。
“绚烂的科技效果+有形的自然山水+无形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大多数实景演出对外打出的三张王牌,其中对于科技效果的强调更是集中在“新奇”、“炫目”、“壮美”、“震撼”等词汇上。
事实上,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些看过实景演出的受访者表示对其场面宏大、灯光绚丽确实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醉津津乐道的就是其灯光效果、电子特效、舞台变换。
技术强势的背后
颇有意味的是,在一场名为“科技推动文化旅游发展高端论坛”上,陕西旅游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小可却强调,科技手段的利用不能过度。“现在,越来越多的旅游文化演出把文化本身的表达当成一种借口,当成串戏的理由,然后千方百计用科技手段吸引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文化的不敬。”
山东大学旅游系副教授许峰在接受本报采访表示,近几年高科技运用在实景演出中成为了潮流,但无论是景区还是导演都要注意,这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好会喧宾夺主。不考虑景区自身的文化要素也就降低了游客对文化的体味。而自然景观中运用过多的高科技,就是一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是杀鸡取卵的行为。
业内专家杨乐民表示,大型实景演出过多地强调了技术手段,牺牲的就是对表现内容的忽略。“内容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由于缺少故事性、情节性,演出大多零散喧哗,就靠声光电支撑场面。”
记者注意到,现在的大型实景演出大多打着“大手笔”、“大投入”的旗号,而这些旗号很大程度上又体现在声光电技术的“烧钱”上。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大型实景演出动则以亿为单位进行投资,这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思路——好像不砸那么多钱,弄出来的东西就没法让人注目,自己也没底气一样。“据我所知,一些实景演出对外宣称的投资数目掺了不少水分,大家拼命往高了报,本身就是一个问题,醉直观的感受就会落在技术手段和参演人数上。”
从效果角度,许峰还认为:“有时,用在室内的科技比用在室外大型演出效果要好,很多人就认为杭州的《印象·西湖》就不如室内的《宋城千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