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产业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明确提出了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特别是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部分中强调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这代表了中央在指导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新思路,也代表了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领域的指导思想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十八大报告中,“人民”出现了145次之多,在党的工作中始终将“人民”放在醉高位置。这种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不仅是对物质文明建设领域的要求,更应该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原则。
众所周知,旅游作为人类社会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机会的多少和参与能力的高低也越来越成为生活质量、个人尊严和幸福感的重要标志。在经济社会中,旅游业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拉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等重要的作用,对于地区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正效应”。而且,旅游业就业口径宽,提供就业能力强,对间接就业带动系数大,是一个能够容纳就业人数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十八大报告中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为旅游业的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旅游业正面临着新环境、新目标、新机遇和新挑战,也肩负着新任务、担负着新责任,这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下,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发展、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把旅游业打造成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产业!
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专门论述,提出了通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途径来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旅游业本身即具有“绿色产业”特征,被称为“无烟工业”,优化、美化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求,旅游行业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让“美丽中国”成为宜居、宜业和宜游的中国。
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作用。旅游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系数大,对相关产业发展有很强的拉动效应。在新的形势下,旅游业要通过自身产业结构的完善来进一步扩展产业关联度和产业影响力,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润滑剂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催化剂。同时要加强旅游宣传,引导旅游消费,积极响应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的指导思想,全面释放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通过旅游的需求拉动来调整、优化传统的产业机构,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服务。
要努力提高旅游业容纳就业的能力。即要通过旅游产业规模的壮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以旅游业的质量效益型发展来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新目标,使旅游业成为就业这个民生之本的重要基础。
要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公益性特征。旅游业是具有经济和公益双重属性的新型产业,政府推进旅游业发展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是同时要注重旅游的公益性和社会功能,而企业也要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旅游的公益性越突出,则惠及的人群就越广泛,其民生特征就越显著,特别是能够让那些处于社会生活底层的弱势群体——老年人、青少年、低收入和失业者、残疾人和智障者等都有机会平等、公平地参与旅游,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