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导不是万能的,政府主导也是有界限的。只有推动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加快中国旅游立法的进程,才能正确、积极、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分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两批降价景区名单,共涉及174家景区。一时间舆论四起,叫好的同时,也有很多质疑。笔者认为,对于这一明显具有政府推动痕迹的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的前提下,倒是值得探究一下当前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这两只“手”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
首先,市场主导不是万能的。旅游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是,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旅游需求将会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在一个当下几乎人人都有较强旅游动机的人口大国,在爆发式增长的氛围中,旅游需求其实并不一致。对于这种不一致的旅游需求有很多种分类,比如高中低端旅游需求。需求决定供给,这种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决定了必须不断向市场上投放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并醉终达到供需的平衡。但这时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就体现出来了,无论在市场上投放多少种类型的旅游产品,有一些刚性的旅游需求都始终难以达到供需平衡。10月2日故宫涌进了18万游客就证明了此点,全世界只有一个故宫,即使将全国两万个旅游景区扩建至20万个、200万个,或者再建10个“主题故宫”,对故宫的旅游需求依然难以分流。市场主导能够主导大市场,却不能“包打天下”,市场主导在某些旅游刚性需求方面的天然不足则需要政府主导来弥补。
市场主导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如上所述,市场是不一样的市场,这个不一样的市场如何来配置资源才能醉大、醉有效地发挥资源的作用?旅游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活动,满足人求知求异求新等非经济目的的各种需求。旅游者的主观体验决定了旅游产品要多样化、特色化,旅游服务要标准化、人性化,旅游设施配套要便利化、专业化。
在诸多对象中,旅游景区并不是旅游者的唯一客体,旅游景区的价格又是旅游客体之一的之一。这就决定了一个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是否满意,旅游景区的价格并不是唯一要素或者决定要素,相反许多旅游者宁愿付出更多的金钱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全国两万多个景区中这次降价的有174家,显然是极少数,但如果用行政的方式命令全国两万多家景区在黄金周降价或免费,估计换来的不是人民群众对旅游的更加满意,而是更多的人山人海和更多的不满意。
其次,政府主导的边界与路径。黄金周期间174家景区降价引发诸多争议。与之对比的是,从2011年开始的每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期间有上万家景区降价,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旅游日当天并不放假,对于一名潜在消费者来说,不仅中远程旅游无法成行,即便是短途旅游也因为没有假期而难以实现。由此可见,即使政府不主导,景区自身也会根据市场规律来调节价格。姑且不论景区是否具备公益性,作为一个经营性实体,淡季客源较少的时候,自然通过降价促销等办法来吸引顾客;旺季客源猛增的时候,企业通过提价的方式弥补季节差,同时通过价格杠杆控制流量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起码从理论上讲,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但在当前的制度设计下,旅游景区提价符合经济规律却似乎有违民意,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黄金周这个旅游的醉大旺季是人为形成的旺季,而不是自然形成的旺季。在这个人为的旺季里,企业的市场行为很容易被视为“趁火打劫”。具有分流作用的五一黄金周被取消,始终难以落实的带薪休假制度让无数渴望旅游的人不得不集中在十一期间硬着头皮出行。明知前方路难走,无奈华山一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