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双节渐近,与跃跃欲试准备出游的消费者同样具热度的是国内景区门票的涨价声。据报道,四川省发改委近日正式宣布调整峨眉山风景区价格,其中旺季185元/人次,淡季110元/人次。
(9月20日《经济参考报》)
景区门票涨价,醉近又成了网友们的众矢之的,骂声凛冽,回音稀疏,引发了人们对今年十一黄金周的担忧。
根据大众的旅游经验,黄金周首先是令人兴奋的,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去放松,去旅游,但往往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希望而去,失望而归,当初的旅游快意不知不觉被剥夺。只剩下疲惫,甚至伤痛。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剥夺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体验?
在我看来,是地方短视剥夺了公众旅游的快意。我不知道国人在旅游过程中到底享受到了多少幸福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很多旅游景点给人的体验效果就是“一锤子买卖”:夸大宣传,名不符实,乱收费严重,服务不到位等等,“来了一次,再也不想来了”。不仅毫无幸福感可言,而且令人神伤。每逢黄金周,都会有成千上万件投诉就是例证。
更可怕的是,“一锤子”心理还成了很多地方旅游开发的“经验”,因为他们深知第一次消费的客人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越盲目,利润空间越大,此后,又用赚来的相当一部分钱又投入旅游宣传,吸引新游客,收取新高价,如此循环往复,“旅游GDP”就这样像雪球一样滚大了,但游客的旅游消费热情也随之变得冰凉。
在很多景区,对涨价行为基本采取了“不辩解、不宣传、不听证”的态度,一切在暗中进行。中国人大多有“既来之,则安之”心理,默认、掏钱了事。地方政府、景区和商家“码准”了游客这种心理,不光景区涨价,吃饭、住宿、购物、娱乐一律“水涨船高”,将之捆绑消费,让你动弹不得。
其次,是制度设计剥夺了公众旅游快意。民众的对旅游资源产权属性模糊或故意被政府模糊,某种意义上也堵塞了公众的休闲渠道。在中国,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景观,原本属于大众的旅游文化遗产,成了部分地方政府的后花园,必须花钱才能进入,更有云南滇池这样的风景名胜区,成了少数富人们的别墅区,原本属于全体公民的旅游资源被权力和金钱生生割裂。
而政府在公共旅游资源分享设计上也未区分出公益型景区、市场型景区,无法满足不同经济层面,不同人群的旅游出行诉求。此外,带薪休假等劳动制度仍然没有完善,难以得到充分落实,公众休假的时间无法从制度上得以实现“错峰出行”,必然导致公共节假日人满为患。
当然,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剥夺了自己的旅游快意。国人爱热闹,哪里人多去哪里,哪里有名去哪里,哪里炒得厉害去哪里,旅游消费心理还不够成熟理性。
每到黄金周,各地大大小小的景点几乎都会人山人海,热闹、拥挤、忙碌,一批又一批游客在导游的“驱赶”下,从一个景点到下一个景点,从一个购物点到下一个购物点,被动、紧张、茫然,旅游的快意如何不被消失殆尽?
旅游是公众提升幸福指数非常重要的一项,地方过于短视,政府不够给力,公众不够理性,这一指数就很难攀升。重庆晨报评论员 王方杰
(本文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