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对话:原住民与景区的利益平衡

   2012-12-18 7710
  ■ 特邀嘉宾:


张吉林(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巡视员、副司长)


  王衍用(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

  ■ 主场嘉宾:


  高舜礼(宜昌顺达国际旅行社社总编辑)

  ■ 主持人:


  刘思敏(宜昌顺达国际旅行社社高级记者、经济编辑部主任)

  ■ 文案策划与编辑:宜昌顺达国际旅行社·宜昌旅游网 沈仲亮 张玫

  话题1.

  社区型景区发展与原住民概念

  主持人:在各种类型的景区开发中,涌现了一批社区型的景区,就是把原来的村落或街区圈起来,进一步开发打造成景区。管理方不得不与居住于其间的原住民打交道,导致景区的经营与管理环境异常复杂。去年8月婺源发生的当地居民闭门谢客、阻挠核心景区的事情,就是矛盾突出的一个反应。嘉宾如何看待这种潮流或者趋势?

  张吉林:实际上这是一个景区的开发方式问题,这里面要考虑开发景区的开发商、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几个方面如何协调好关系。关系协调得好景区就开发得好,如果关系协调得不好就会带来各种矛盾。开发景区的目的就是让当地老百姓受益,让当地的社区居民受益。

  不管如何开发,前提是当地老百姓要受益,这是我们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一旦背离了这个基本原则,就容易出现问题和矛盾。江西婺源出现的事情,原因就在于老百姓的利益没有得到比较到位的保障。随着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让当地社区居民能够得到相应的份额,分享发展的成果。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给你十万块钱会觉得是一笔巨款;时过境迁,景区发展到一定程度,给你一百万也只占景区收入很小的份额,老百姓心里肯定会不平衡。这就涉及我们如何既在绝对量上保证居民的利益,又在发展过程当中让老百姓得到应有的份额。

  王衍用: 我感觉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首先,社区是社区,景区是景区,严格说不能叫社区型景区。我们现在出现了有原居民生活着的社区旅游,其发展方向是正确的,这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后产品的新类型,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之一。过去我们是在经营景区,我们现在要经营社区。我们的开发理念是要从景区向社区提升,从景观向环境提升。

  其次社区型景区的经营和普通景区的经营大不一样,对于经营景区我们是轻车熟路了,但是我们经营社区就比较复杂了。经营景区,只是和员工打交道,经营社区,要和居民打交道,关系就不是这么简单了。以往,景区内的售票人员、管理人员、保洁人员等都归景区自己管,但社区内的老百姓不归你管。而且游客关注的就是社区的老居民的生活方式,包括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等。人不归你管,地方活动的主体和内容都不归你管——这是经营普通景区和经营社区型景区的本质差别。因此,利益相关者能否摆平,如何挖掘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传统,如何进行管理,这些都需要仔细思考。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