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经济”应算大账

   2012-12-18 4280

  经济走笔

  昨天媒体报道,江苏省物价部门首次就景点门票价格发布“禁涨令”,要求从现在起至年底,省内所有政府定价及政府指导定价的景点门票价格原则上不作上调,景区内的缆车、观光车、游船等服务价格也不得提高。

  这个“禁涨令”,发得又快又好,给担心省下过桥过路费倒贴给景区门票的游客吃了定心丸。当然,此类“禁涨令”不能一发了事,要有配套的落实措施,如投诉、监督和奖惩等。

  该“禁涨令”还具有示范作用,可帮助各地端正景区管理的思路。

  景区分自然景区和人造景区。人造景区因有较大投入或巨大维护费用,收取一定门票合情合理,但也要反暴利,政府对此也不能撒手不管。

  而对那些天造地就的自然山水或由公共财政建设的景区及公共博物馆等,则不应收取高价门票,且需要逐步加大优惠幅度直至免费。这是因为,此类景区具有共享公益性质。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努力扩大公共消费,这也是消除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和改善社会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事实已证明,这些景区免收门票不仅应该而且可能。去年,江苏就有315家景区免收门票。像南京玄武湖公园免费开放后,出现了成群结队的外地民工和保姆;出现了几十年未去过的当地贫困市民,受到了广泛称赞。

  一些景区热衷于“门票经济”,与相关部门的“懒政”有关思维不灵,管理不力,经营无方,只有靠“留下买路钱”这一招。“坐地收钱”看起来很爽,其实不然,除了弄坏了名声,投入和浪费也不小。例如,为了防逃票,砌墙、设岗、摄像,花钱不少,把好好的景区弄成了“碉堡”。而且,高价门票不仅冷了公园的“进门率”,还影响到一地的旅游,可谓得不偿失。

  即使单纯从经济角度看,景区也要更新对门票得失的认识。因为“门票损失”不是没有回报的,提升城市的旅游品牌就是一个很大的盈利。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