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抗击“海葵”的经验,将帮助旅游行业提升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水平,对于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和运营质量也有许多启示
近日,肆虐多日的强热带风暴“海葵”,让浙苏沪皖地区600多万人受灾,影响了成千上万游客出行。“海葵”带来的是一场可怕的自然灾害,庆幸的是,旅游行业经受住了这场天灾的考验,把损失减到了醉小。
为应对台风,各地政府科学指挥,从容应对,有序调动全社会资源,效果显著。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启动预警机制,利用微博、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第一时间把台风的动向和防范措施传递给公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公众的抗灾意识、御台常识和防灾能力。
台风来临,各级政府及时启动联动应急机制,从防汛、气象到水务部门,从交通、电力到绿化部门,从城管、房管到建设部门,从民政、社区到新闻单位,从公安、武警到部队官兵,在统一指挥下,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高效运营。
在这次抗击“海葵”的过程中,各地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反应敏捷,行动迅速,第一时间响应政府决定,启动应急预案,该关的关,该停的停,严阵以待。
针对台风“海葵”,国家旅游局从8月6日至9日,连续发布3次旅游安全提示,特别提醒游客和相关旅游接待单位关注天气信息,防范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及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旅游活动的不利影响。
当游客滞留机场、滞留景区、滞留途中时,旅游部门又在第一时间主动和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做好游客的解释工作、安置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千方百计把游客的损失降到醉低。
众所周知,危机面前的旅游业是脆弱的,但抗击“海葵”的现实,让我们看到了旅游行业强大的心智和力量。“游客利益,始终第一”、“让人民群众更满意”、“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在抗击台风灾害中得以体现。
公众游客凝心聚力。在历经多次公共危机的淬炼中,公众的抗灾心理成熟了,抗灾能力更强了,大多被滞留的游客毫无怨言,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无数公众自发地形成了一支救援互助队伍,在微博上鼓劲、在大街上劝导、在险情处站岗;公众不仅喊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还开着私家车接送滞留的旅客;更有不少平民英雄走上了抗灾第一线。
正是这股正能量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地抵御着无情的灾害,把损失降到了醉低程度。
抗击“海葵”的成功经验,将帮助旅游行业提升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水平,对于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和运营质量也有许多启示: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旅游业危机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
如何沉着应对各种危机和事故,把损失降到醉小?这次抗击“海葵”的实践说明,建立健全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的危机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是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
不存侥幸,未雨绸缪,加强预警,快速反应。应急预案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做到行业全覆盖,企业全覆盖;一旦危机来临或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启动预案,沉着应对,高效运转;确保不因迟缓和疏漏而延误时机,造成更大损失。建立健全旅游业危机预警和应急机制还将有助于我们提高行业和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管理水平,防微杜渐,减少各类事故隐患。
二是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游客投诉求助各式各样,旅游安全事故性质各有不同,旅游危机的应对更是涉及方方面面。在政府主导下,主动与相关部门建立健全联动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减少危机损害,保障游客生命和财产安全是这次抗击“海葵”的又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