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重新焕发生命的古村或古镇里,我们都能找到这样一些人,为唤醒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为保护乡土村落的建筑文化,而呕心沥血,奔走呼吁。
走马塘村,一个位于浙东鄞州区姜山镇四面环水的江南小村,一个见证了中国千余年科举制度的江南名村,一个浓缩了中国明清村落建筑的江南古村,有着“中国进士第一村”、“浙江历史文化名村”、“中国魅力小城”等美誉。走马塘是陈氏家族自宋至今三十八代聚居之地,作为陈氏第32代后人的陈隆昌老人,现年80岁,从鄞州中学退休至今,一直致力于宣传走马塘文化底蕴的开发,全职义务为走马塘的旅游和文化保护而奔走呼吁。
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走马塘之名称始于唐代。身为走马塘村的业余文保工作者陈隆昌退休后,就专门致力于研究走马塘乡土文化。为了谱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遗失的陈氏家谱,他奔走于各家各户,搜集相关资料,反复进行考察,花费长时间和精力,手写了一本《陈氏宗谱》。
“北宋初年,我的祖上陈矜来此任职,死后葬于茅山。他的儿子陈轩为守父墓,举家迁至茅山附近定居,距今已有千余年,38代人。现在村里有630户人家,1600余人,而我们陈氏家族占了9成。”陈隆昌讲起陈家历史如数家珍,“家族历史上出过152个官吏、4个尚书、76个进士,有过‘一门四尚书、父子两侍郎、祖孙三学士’的辉煌岁月。旧时到这里,无论官位高低,文官下船,武将下马。村周有护村河,村中有荷花塘,马从塘间过,走马塘由此得名。”
2000年3月,走马塘的文化价值被专家、学者发现。当年7月,香港《大公报》刊发了《千年古村走马塘探路行》一文,走马塘“中国进士第一村”的名声被叫响。随着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越来越多,陈隆昌开始义务当起讲解员。
陈隆昌一直为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走马塘而忧心如焚,他希望政府部门出面振兴走马塘,于是投入到为“茅山走马塘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奔走呼吁的角色中。在陈隆昌、邬毛银等业余文保员和其他专家的不懈努力下,2005年8月24日,走马塘被列入市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6月5日,市、区、镇共同出资3000万元,拉开了启动走马塘首期保护和开发的序幕。2008年,在“和谐鄞州”欢乐城乡游暨走马塘古村开游节上,游客超过万人。现在,来走马塘旅游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