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民间故事和神话有很多。比如,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遗憾的是,爱情的结局都很凄美:牛郎织女每年只能相见一回,梁祝早已化蝶而去,白娘子被压在雷峰塔下。
当“爱情天梯”的故事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时,人们才知道,爱情原来真的可以不是神话。上世纪50年代,20岁的重庆江津中山古镇农家青年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携手私奔至深山老林。为让徐朝清出行安全,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000多级。2007年12月18日,刘国江老人去世。今年10月30日徐朝清老人去世。两位老人对于爱情的坚守,让人们感动不已。
“爱情天梯”的故事在今天已经几乎没有可复制性。没有人愿意逃避到深山老林里,过清贫的生活,去享受“神仙眷侣”般的爱情。因此,“爱情天梯”存在的价值,恐怕更多的是在这个纷扰的社会,给渴望爱情、珍惜爱情的芸芸众生以启迪、信心和希望。打造“爱情天梯”旅游景点应该有这样的考虑。
据报载,江津地方政府准备投资26亿元,计划将6000级“爱情天梯”维持原样,并修建防护栏,将两个老人居住的小屋建成一个爱情博物馆,打造“中华第一爱情山”。
有评论认为,投巨资打造“爱情天梯”旅游是对爱情的“亵渎”。这种反应恐怕有点过度了。在全国,打“爱情”牌的景区景点数不胜数,无论是西湖还是鼓浪屿,无论是安徽怀宁的“孔雀东南飞”文化园,还是浙江上虞的“祝英台故里”。笔者以为,把“爱情天梯”打造成景点,至少可以在来此旅游的人面前,树立起一面“镜子”,让人们在两位老人半个世纪的相守面前,能够真实地看待自己的内心。
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品味爱情的平凡,跟站在“爱情天梯”上体味爱情的神圣,二者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许多人所追求的,不过是想在平凡的生活中,不至于过度为爱情之外的东西所负累,能够在内心深处找到一个安放爱情的地方而已。
爱情,只能安放在每个人的内心。心中有爱,处处是爱。心中无爱,即使爬上6000级的“爱情天梯”,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