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鸣凤山风景区游玩攻略

   2021-07-01 美丽远安21630
核心提示:远安县城之西一峰独望,名叫鸣凤山,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形容其如凤之将啸。山顶上的鸣凤山道观,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年间,距今已有

 远安县城之西一峰独望,名叫鸣凤山,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形容其“如凤之将啸”。山顶上的鸣凤山道观,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鸣凤山道教与武当山全真派一脉相传,如今这里不仅是道教文化的圣地,更是远安县城百姓的健身公园。

远安鸣凤山

如今,远安有许多人天天爬鸣凤山。上行,从头天门的第一级台阶开始,1370级石阶,24分钟登顶。下行,从南天门往下,山崖险峻如刀劈,攀着铁索用小跳步前行,12分钟就能下山。

山岚如多情的女子,缠在山的腰间,白壁灰顶的道观巍然耸立,如远在天际。

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年间的鸣凤山道观,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间几经扩建与修葺,到清咸丰年间,庙宇达到鼎盛时期,一度形成过正月间里十万香客朝鸣凤的盛大场面。

我们沿着陡峭的山路蜿蜒前行,色如渥丹的山岩映入眼帘,灿若明霞。鸣凤山是典型的丹霞风貌,丹霞地貌的岩层因含氧化铁,呈丹红色,山路开凿在山体上,形成稳固的梯级,被山风和细雨冲刷的很干净,就像小溪边被无数次打磨的洗衣石。

鸣凤山道教与武当山全真派一脉相传,遥相呼应,“武当远,鸣凤险”的说法在远安民间也广为流传。由此,鸣凤山也是四方信徒朝拜的圣地。

山道上,随处可见信徒们留下的细小的香,未燃尽的半截,纤细的浅红色,插在草丛中、泥土里,代表着朝拜者微小的祈愿。越往上,残留的香越多。

到达文昌祠(文曲星所居之地),清雅古朴的庙身,有着优美的雕刻及彩绘,勾勒出文庙的雅致风范。看过文昌祠,沿着梯级再折行,不一会,迎面见一米见方的大石上,刻着描红的“仪明岗”三字,端庄肃穆。

关于仪明岗还有一段故事。相传明末动乱之际,远安曾将县署迁至鸣凤山道观办公,文武官员每日需爬山汇报工作,经过一路的攀爬,到了这里全都衣冠不整了,就须在此作短暂休整,整装正冠后上山觐见。

过仪明岗不久,就看到气势磅礴、雕工精美的龟蛇二将大型石雕。此雕塑因石赋形,已有800多年历史,下有明朝书法家简而可书写的“鸾凤常鸣”四个隶书大字。

约一个小时,我们站在了鸣凤山山顶。鸣凤山道观依山凿石而建,分三层四殿,高十余丈,各殿皆红石墙、琉璃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颇有古意。

第一层父母殿和王爷殿,供奉着真武祖师的义母和舅舅王善。第二层东大宫为元鹤楼,殿上供奉着雷公菩萨,西大官称长春楼,殿上供奉着观音菩萨。第三层正宫为紫皇宝殿,耸立在鸣凤山之峰巅,供奉着玉皇大帝、真武祖师的巨大塑像,殿内800座木雕灵官分左右而立,栩栩如生。

远安鸣凤山

我们站在山顶眺望山下,远安县城高楼尽收眼底,城市变得那么小,隐于山脚的绿林中。而在城市的西面,则是整齐的菜畦,洁净的农庄,清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三月山城花乱开,同人携我上仙台,凝眸远鉴乾坤小,索笔分题雅颂来。红树枝头悬日影,碧沙涧里隔尘埃。徘徊不尽登临趣,回首东风一快哉。”明代进士向儒道的《三月三日登鸣凤山》恰似我此刻的心情。

下山时,我们走南天门。相对比上山,下山之路更加险峻,如斧劈出的峭壁令人望之胆寒,只能攀着铁索,手脚并用下山。空山不见人,但闻游客相互引逗之声。山脚下的岩石里,散落着一畦畦的茶树,那是一种茶水呈彤红色的黄茶,谓之鸣凤山茶。

走出峡谷之后,我们又坐上了小型机动船,沿着鸣凤河而下,一米多深的水草在水下摇曳,历历在目,野鸭戏水,一切宛如被世人遗忘的世外桃源

有山的城市是幸福的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这是我走近鸣凤山之后的第一个感觉。

在远安,很多老百姓办理了旅游年卡,自由出入鸣凤山景区爬山,把它当成一项锻炼天天坚持。人与天、地,与山、水相亲,山因百姓的光顾而增添人气,百姓呼吸道教名山上的清风,也练就了豁达的道骨。鸣凤山的青山秀水自不待言,有山的城市居民是幸福的。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宋词将山水的好处形容到极致,且让我们珍惜城市里的山罢。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