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司城是全国唯一一座规模醉大、工程宏伟、风格独特、景观靓丽的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如今所见土司城是1998年在原址策划,集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少数民族的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的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2002年建成开放的。
恩施土司城又称墨卫楼。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属古迹与建筑类园林景观民俗风景区, 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发展方略,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属全国唯一一座规模醉大、工程醉宏伟、风格醉独特、景观醉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
首先介绍一下土司制度。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起于元代,土司虽划疆分治,但在政治上依靠中央王朝,需按期缴纳一定的贡赋,承担一部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义务。中央王朝准予自治,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土司制度在建立之初,可能是因为对土家族人的社会状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不了解的情况下,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会更适应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这是否也可以看作是"一国两制"雏形呢?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动摇了土司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司又日益与中央王朝对立,这种有损于中央王朝国家统一的行为自然是不能被容忍的。至清代雍正、乾隆两朝的大力"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走向衰落。
恩施土司城规模宏大,精工细作,对我们了解当年的土司文化和土家族民俗民风有很大的帮助,现在已是湖北恩施的重要人文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