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清江流淌出源源不绝的巴文化

   2018-04-23 三峡晚报12040

 18日下午2点多,从武落钟离山下来,我们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渔峡口。

“说廪君,绕不开2个地方,武落钟离山和渔峡口。”担任向导的长阳民研会副会长覃世清说,“廪君生于武落钟离山,建国立都于香炉石,卒于向王滩,葬于白虎垄。香炉石、向王滩和白虎垄都在长阳渔峡口。”

从武落钟离山去渔峡口,途经鸭子口和资丘两个乡镇,本来从龙舟坪去往渔峡口有公路可走,但乘船更为便捷。“乘船而上实际上更符合朝圣廪君文化,当年廪君率部西征就是逆江而上。”覃世清说,“隔河岩水电站建成后,整个库区更适合行船了,船已经成为两岸百姓生活必不可缺的交通工具了。”

乘船果然没错,沿途的山水风光让我一直沉醉其中,深刻体会到“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这句话绝非虚词。“白虎垄覃氏祠堂”就建在廪君陵后,世世代代守护着先祖。廪君殿一个行船汉子遇小渔船熄火等待,是对清江和先祖的敬畏

八百里清江流淌出源源不绝的巴文化

“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在长阳清江两岸,这个古老的传说经久不衰、童叟皆知。

我们乘坐的是快艇,开船的师傅叫李东伍,今年46岁。

得益于长阳清江旅游资源的开发,这个土生土长的长阳鸭子口乡青年在踏入社会没多久,就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我在清江上开了20多年船,现在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李东伍一边盯着前方水域一边说,“还算过得去,在县城买了房。”

说话间,李东伍按响汽笛,声音盖过了船上人们说话的声音。原来,前方就是一个大“S”型的拐弯,鸣汽笛是提醒前方对面来船,因为船行江中会带起一茬一茬的船浪,大船所带来的船浪足以颠覆我们乘坐的游艇。“如果对面有大船来,听到鸣笛会放慢速度,这样船浪会小点。”他说。

巴人先祖廪君便是葬身于清江的。据传说,廪君在渔峡口镇香炉石筑城建都后,禅让君主之位给后人。一日,廪君看到一老者在清江溺水,便下水营救,老者被救起,廪君却因为身疲力竭、江水湍急而身亡。这个地方,被百姓称之为“向王滩”。

这个典故还没讲完,快艇的发动机停了。第一次乘坐快艇的我以为船坏了,结果发现是李东伍关闭发动机停船了。

原来在右岸山下的江中,有一个渔民正驾驶着渔船行驶。“渔船上只有一个人,我们快艇的船浪对于这样的渔船而言非常危险,说不定就会将渔船打翻,所以必须停下来让他先过去。”他说,“如果船上坐了3个以上的人,就只用减速了不用停船。”

一旁的覃世清说,这不仅仅是行船的安全守则,更多的是长阳土家儿女对于清江和祖先的敬畏。“在隔河岩水电站建成前,清江上游水急滩险,巴人先祖们在清江上行船,对这条江、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他说,“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

一支覃氏将祠堂建于廪君陵后,世世代代守护着先祖

廪君陵在渔峡口集镇的白虎垄。

相传廪君为救溺水老者身亡后,众人在清江中搜寻到他的遗体,下葬时廪君魂魄化为白虎飞升。“这也是为什么白虎是巴国的图腾。”覃世清说。

陵前是“廪君神道”牌坊,牌坊到陵墓须经过420米,爬360级的青石台阶。“有点仿造南京中山陵的形式,上台阶才能抵达陵前。”已退休的原渔峡口镇人大主席覃德铭说,“这样才能显得对先祖廪君的虔诚之心。”

此时,守陵的65岁的覃事为已经把廪君陵前的小铁门打开,陵墓前建有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的祭祀亭。亭后就是占地8000平方米、直径90米的廪君墓。

从祭祀亭左侧绕廪君墓后侧,是一幢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81岁的杨如云正坐在建筑前抽着旱烟,等待晚饭开饭。

这幢建筑是“白虎垄覃氏祠堂”,这支覃氏为何将祠堂建于廪君墓后,这背后有一个美丽传说。

相传这支覃氏第32世祖覃彦美一直没有娶妻,一日夜间他梦见先祖廪君,廪君交给他一把纸伞。覃彦美回家打开纸伞,结果伞化作一美女,称自己是“廪君让我嫁于你为妻”。

此时,覃彦美被家人唤醒,说有媒人来给他保媒。等媒人把女方带入家中时,覃彦美才发现女方跟梦中纸伞所化美女一模一样。

到了清末民初,这支覃氏有贤达者召集族人商议将祠堂迁于廪君陵后,以报答向王天子给族祖彦美公赐妻,因为向王天子就是廪君,廪君是白虎星下凡,又化为白虎归天,因而祠堂定名为“白虎垄堂”。

“祠堂祭祀主要是敬向王。信奉‘白虎当堂坐,当堂坐的是家神’。”守陵的覃事为说,“我是白虎垄覃氏第50代,一直以来祖上就说要好好守护廪君陵,这是我们这支覃氏传承根源,也是巴人和土家族的源头。”

绕墓一周,回到祭祀亭前,地上有一块石刻,上面标注着“东经110°29′57″、北纬30°25′37″,海拔368m”。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博导林继富教授曾表示,白虎垄是一种信仰,廪君陵是一种纪念,但它们都是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长阳在白虎垄重建廪君陵,是对先祖传下来的廪君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覃德铭说。

一群初中老师到香炉石遗址研修,更多巴文化将写进教材

17日下午4点30分,我们抵达香炉石早期巴文化遗址时,恰好一群人也刚刚到来,等待覃德铭给他们讲解香炉石遗址的历史。

这群人,是长阳10余所初中的所有历史老师,他们正好在渔峡口召开历史学科教研会,到香炉石遗址研修。

香炉石遗址位于渔峡口镇东南0.5公里的清江北岸,因遗址一处山石酷似香炉,因此得名。该遗址于1983年发现,遗址年代醉早为距今4000余年,在遗址中心地区获得夏、商、周时期的石器、陶器、骨器和铜器等文化遗物近万件及一批早商时期的巴人墓葬,还发现大批商、周时期的甲骨和两枚商末周初时期的陶印章。“1983年,当地村民挖地窖挖出人骨,以为发生了凶杀案报警。”覃德铭说,“公安机关来现场查看发现并非凶杀案,政府部门意识到可能是一处考古遗址,立即一层一层上报,醉终这里被保护起来并发掘。”

参观中,我一直跟随在渔峡口镇中心学校历史老师黄长湖的身边,每到一处他除了不断拍照,还提出许多问题。趁着研修的间隙,他告诉我之所以问这么细,是因为渔峡口中心学校正在制定校本课程,就是以香炉石遗址和巴文化为主题。“我们是希望将细节了解得越清楚越好,那样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呈献给巴人后裔子孙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更好地传承巴文化。”他说。

我又跟多位历史老师交流,他们都提到了当地学校的校本课程中巴文化传承。

不久之后,通过这些历史老师们,香炉石遗址以及长阳众多地方关于廪君文化、巴文化的内容就会出现在长阳初中历史教学和校本课程之中,以更为贴近孩子们的形式,融入到巴人后裔的思想血脉之中,然后世代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